风水轮流转的闽南: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
一、
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闽南地界上,几百年来先后有三个港口曾经或正在辉煌,就是题目已经写出的泉州港、漳州月港和厦门港。
先兴起的是泉州港。最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泉州就已是我国海上对外贸易港口。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这让泉州的对外贸易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兴盛程度不亚于广州港。
到了南宋和元朝,泉州港的贸易量更是节节上升,一举超越广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以至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不吝用“东方第一大港”赞誉泉州。
后来的明、清政府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泉州港开始一步步衰落,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
漳州月港的兴起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隆庆开关”。
当时的明穆宗由于清剿海上倭寇和走私海商的压力,更改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开放漳州月港为通商口岸。
漳州月港自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中心,直到康熙年间因为清朝政府新一轮的闭关政策走向衰落。前后历时一两百年。
厦门港最早扮演的是防范倭寇的军港功能,后来又作为清政府治理台湾的前沿根据地,当时的兴泉永道、福建水师提督、泉州海防和台厦道(后改为台湾道移驻台湾),衙门都在厦门。
那时候,厦门是闽南一带的军事、政治中心。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港的贸易量由此开始快速攀升。
改革开放之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厦门港延续了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功能,成为福建第一大港。
二、
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稍加分析,我们会看到,泉州港的开放完全是我们主动参与国际贸易的行为。
漳州月港则是明朝政府被动的开放,如前所说,当时清剿海上倭寇和走私海商的压力,给明朝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
因海禁导致的民间疾苦带来的暴动隐患又威胁着明朝政权的安全,此时开放漳州月港,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厦门港的开放则完全是被迫,你清政府一个战败国,人家战胜国让你干啥你敢说不?
关于厦门港的开放,当时在和英国人谈判之前,道光皇帝还和一帮大臣合计,然后下了密令:
因广州本来就是当时清政府唯一的通商口岸(即:一口通商),所以道光帝没有提到广州。
也就是说,在道光帝心里,你英国人要在厦门、宁波、上海做生意,那你们就做吧,反正这几个地方对我大清国来说不重要。
但福州不行,福州是我大清国东南重镇,我不开,如果你们坚持要,那我把泉州开给你们吧。
道光帝的如意算盘实现了吗?
当然没有。弱国无外交啊,你盘算得再完美,美不过人家的船坚炮利,结果还不是乖乖地开了福州。
不过这也说明,就福建而言,在当时清政府的眼里,福州最重要,泉州次之,厦门可有可元。
已经衰落了三、四百年的泉州港,在清政府眼里还是有份量的。
从主动开放泉州港到被动开放漳州月港再到被迫开放厦门港,闽南三个港口虽轮番登上历史舞台,但方式全然不同。
三、
如今,漳州月港已经彻底消失。
当年月港也只是九龙江沿岸一个还得航行几十里才入海的内河港口,因明朝政府不正常的对外贸易政策而崛起,走向衰落直至彻底消失并不让人意外。
现在的漳州港已经前移到龙海港尾一带,成为厦门港管辖的一个港区。
可能有人会问,当年明朝政府“隆庆开关”为什么要开一个内陆港口而不是重开泉州港?重开泉州港显然贸易量会更大。
这就要了解当时的时空背景,一是当时明朝开放月港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和防范暴动风险,但国家的主基调还是海禁,所以口子不能开得太大。
二是当时的泉州港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已经奄奄一息,月港因为官方管控相对宽松,民间贸易热络,明朝政府也就顺势而为把它开了。
三是当时对外贸易还是政府主导的打肿脸充胖子的朝贡体制,中央政府对所谓藩属国进贡的物品,往往以好几倍价值的物品赏还对方。
明朝不可能全面放开民间贸易冲击进贡体制,否则天朝颜面何在?
所以选择月港正好合适,因为它规模相对小,不至于冲击到朝贡体制。
总之,月港在明朝不正常的时空背景下开关,然后又在康熙年间不正常的迁界政策中彻底闭关,和泉州港比,它只能算是昙花一现。
即使是昙花一现,漳州月港还是为明朝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税收入,进而确立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跻身历史上福建四大商港之一。
如今的泉州港呢?
虽已经不复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但凭借泉州地区强大的民营经济实力,它在全国的港口中依然排得上号。
在大胡建,泉州港还是仅次于厦门港和福州港的第三大港。下面是2019年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排名,大家可以看一看。
但是,曾经高光到极致,此后一路衰落,改革开放后又慢慢恢复生机的泉州港,前几年却经历了一场被湄洲湾港合并的新闻事件。
泉州人都应该知道这事吧。
事情是从福建省交通厅制定的《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引起的,后来福建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开始推动。
在这份方案中,大胡建确立了“三大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三大港口指的是:
这引起了泉州人的不满,为此发起了一场“护港”行动。
包括许多媒体也发声力挺,认为泉州港是有千年历史的大港,怎么能让名不见经传的湄洲湾港合并呢?
而且合并就合并吧,为什么还要在括号里加注“泉州”二字?
这一点,相信省交通厅的本意是照顾泉州人的情感。
但反过来,这不是更刺激泉州人吗?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居然被忽略到在括号里面加注说明的境地。
如果泉州港像漳州月港一样彻底衰落也就罢了,问题是没有嘛,它重新崛起了。泉州人不满的原因在这里。
这事后来怎么样了呢?好像悬而不决,暂时搁置了吧。
现在统计各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泉州港还是泉州港,湄洲湾港还是湄洲湾港(看上面第一张图和下图)。
而且比较奇怪的是,湄洲湾港竟然没进入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排名里。
2019年泉州港的吞吐量已经过亿,达到1.27亿吨。湄洲湾港差它3千多吨呢,要合并,也应该是泉州港合并湄洲湾港吧。
不过,谁叫现在的泉州港知名度不高呢,我猜省政府规划让湄洲湾港合并泉州港,应该有考虑到妈祖的影响力。呵呵。
厦门港,则是现在的福建第一大港。
从军港到万国通商的商港,然后历经鼓浪屿的公共租界,小日本的殖民统治,接着是建国之后的海防前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
厦门港的崛起之路,从被迫开放到主权沦落,再到两岸军事对峙,最后在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成为福建第一大港。
一路走来颇为坎坷。
但这也说明,只要是我们主权在手,又主动开放,发展起来都不错。当年的泉州港和现在的新泉州港,以及厦门港无不如此。
四、
在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中,闽南占了三个,牛吧?真牛。
放眼全国,在距离这么短的海岸线上,有三个港口轮番出头,这种情形只在闽南出现。
但这样好吗?并不好。
你看人家宁波港,历史上一直是重要港口之一,当年虽不像泉州港那样辉煌过。
但它一直相对稳定,现在整合了舟山港,一下子就把当年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光环罩到自己头上了。
即使旁边就是上海港,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竞争力。你看看它的吞吐量,将近上海的两倍。
闽南呢?
除了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漳州月港,泉州港和厦门港似乎从来没有整合的可能。
先不说整合,在上面提及的福建省“三大港口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我猜就有厦门港和泉州港不团结的问题,以至于泉州港会被合并到湄洲湾港中。
兄弟心不齐,只能让人欺,呵呵,厦门和泉州,怎么老爱掐呢?
闽南三兄弟中,厦门和泉州的渊源更深,结果反而是厦门和漳州配合得更好。
在跟厦门的融合方面,漳州更积极,以前承接厦门过去的灿坤,还有后来的PX项目。虽说灿坤最后黄了,PX也出了事故,但两地的融合一直是顺畅的。
漳州港成为厦门港的港区,角美开发区已经开建通往厦门的地铁,“厦、漳、泉一体化”在漳州是实质性推进的。
泉州则消极得多,厦门也不主动。说到底,兄弟俩就是一个周瑜一个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谁也不服谁。
小湾湾问题,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闽南解决不了。
泉州和厦门的“瑜亮情结”,如果闽南自己解决不了,难道还得国家出手?
这就像家里两兄弟闹矛盾,请家族中的长辈来主持公道一样,非得要走到这一步,让外人看笑话吗?
兄弟俩不能坐下来好好谈?一个是千年老妖、当年东方第一大港;一个是时代宠儿、副省级城市。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咋就不能大气一点?
你们这样闹,旁边站着看的漳州表示很不能理解知道不。
不管怎么说,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风水轮流转的闽南,现在的风口在厦门。
你厦门好歹级别更高,既然历史选择了你,你的风只有吹得更大一点,才能带得动泉州和漳州这两位老大哥。
三兄弟团结一点,好好发展一把,然后等小湾湾回来再搞一波更大的。说不定到时东方第一大港就又重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