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有故事

1 坐井观天

从前有一口浅浅的水井,里面住着一只快乐的小青蛙。有一天它对从东海来的一只大鳖说,“你看我是多么的快乐呢。想出去玩儿,我就在井口的栅栏上蹦蹦跳跳,想回家我就在井壁的窟窿里休息,跳进水里时,水刚刚好托着我的咯吱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刚好没过我的双脚。你看看那些螃蟹和小虫子吧,它们的生活哪能跟我相比?你为什么不来我的井里参观一下呢?”

于是被说动的大鳖刚一抬脚想迈进井里,脚一下子就被井边卡住了。它徘徊地退了出来,慢慢地说:“千里虽然很远,却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虽然很高,却不能描绘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八年里有七年发水灾,但是海水却没怎么升高,商汤的时候,八年里有七年发生旱灾,但是海水也没怎么减少。永恒的大海不随时间而改变也不随雨水丰减而涨落,住在东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的成语听了好几十年,但是听过这段完整故事的人没几个吧?

我们早就不是安于家中水塘的那只“小青蛙“了,我们都知道要行万里路,寻访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但是走遍天下之后是不是见识就更广了呢?有些人是,有些人却不是。

有人说过,光是行万里路是不够的,如果你没有读过万卷书,那只不过是个送信的邮差而已。

行路和读书,二者缺一不可。看,不但要看见,还要能识别、判断、分析、理解,继而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虽然回来后看起来还是那个人,可却已经不再是出行之前的那个人了。

可是总有些青蛙无论走到哪里都背着它那口井,不论远处风景如何,它看到的却永远都是井边风景。

如果青蛙将井背到东海边上会怎样呢?如果它继续在井口边跳跃,继续在井里面玩泥巴,它仍然无法知道大海的深远和辽阔,不知道大鳖的乐趣和志向。

井底之蛙要拜摆脱的不仅仅是视野的局限,生活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局限。

2 温水煮蛙

据说这是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做过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们将青蛙放入40度的水中,青蛙因为受不了太热,立刻就跳了出来。可是如果将青蛙放进冷水里再慢慢加热,每分钟上升0.2度,青蛙开始会因为水温舒适而怡然自得,当发现水温高到不舒服时却已经无力逃生了。这只可怜的青蛙就这样被慢慢地煮死了。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解释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质量上的改变。多么深刻的哲学道理啊。

最初的喜好可能会慢慢变成习惯,而习惯又会慢慢变成自然,一旦某个习惯固定之后就很难再改变,哪怕这个习惯最后会指向失败甚至是死亡。

暴饮暴食、吸烟、熬夜、嫉妒、自卑,很多小毛病累积之后,都会成为改变人性格和命运的主因。

相反,很多好习惯的重复和叠加,同样具有改变命运的能力,比如读书和健身。

可是,就是有人不信“邪”。

据说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有位女生物老师带领着全班一起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结果在水温升到60-65度的时候,全部青蛙纷纷跳出逃生,无一“遇难”。

后来又有人做了试验,要想让青蛙最终跳不出来,唯一的方法是直接将青蛙扔到开水里!

所以无论前人的理论多么高深,给出理论的人地位多么崇高,有些时候还是不要照单全收的好。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继续累计我们的坏毛病,不用担心年复一年的叠加带来的危害了?恐怕也不是。量变恐怕真的还是会带来质变,只不过青蛙还没傻到要以身殉“理”的程度,麻烦科学家们下次换个别的方法来证明吧。

3 大嘴青蛙

从前有一只大嘴青蛙,它的嘴巴又大又扁。

有一天它看见了一只兔子,于是它问,“兔子兔子,你吃什么呀?”

兔子说,“我吃胡萝卜。”

大嘴青蛙说,“哦,我吃苍蝇,我们不一样。”

后来它又看见了一只鸭子,它问,“鸭子鸭子,你吃什么呀?”

鸭子回答说,“我吃小鱼。”

大嘴青蛙说,“我吃苍蝇,我们不一样。”

再后来它看见了一只鳄鱼,它跑过去问,“鳄鱼鳄鱼,你吃什么呀?”

鳄鱼慢慢地说,“我吃大嘴青蛙。”

大嘴青蛙突然把嘴巴缩成一小团,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今天你看见它了吗?”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青蛙聪明呗,别一天到晚老想把人家煮了。记住,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嘴巴要咧大和缩小,这样才会栩栩如生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