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孤儿救济院始末 2024-05-08 18:59:40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孤儿救济院始末作者 赵重兴 史维迁民国十八年陕西大饥荒,二十一年瘟疫“虎列拉”流行,哀鸿遍野,死尸枕藉,疮疫满目,街市萧条。华县不少孤儿无依无靠,流落街头巷尾,如何拯救这些小生命?顾熠山先生忧国忧民,他和史伯康、李子栋等商量,决定筹募款项,创办一所慈善机构,把这些孤儿收容起来教养。 民国时的华县田野 自华州史话 院舍在哪里,经费在哪里?顾老师凭着自己的名望,四处奔走苦心劝募,将自己多年仅有的一点积蓄也捐献出来。民国二十一年秋,经县府批准,华县救济院终于在前清华山铎之马王庙创办起来,游荡在各地的四十多名孤儿,被收容进来进行教养。顾熠山先生自任院长。马王庙前后只有三拱(九间)旧庙堂,周围是一片草深齐腰的瓦砾滩。救济院刚办起来,孤儿陪着神像同住,鸽子、蝙蝠、老鼠共生。顾老师和职工孤儿们一起,斩荆披棘、平整场地、垒筑围墙、修补破旧房屋。有了栖身地之后,即请史伯康、李子栋(后换成杜成基、冀奠州、赵楚珍)执教,给孤儿传授文化知识,勤工俭学,边教养边建设,经顾老师近两年跋涉,院所初具规模,收容孤儿也增加到近百名,一时颇有名气。救济院开始设两个所:一是孤儿救济所,管理孤儿生活和教育,开始是史伯康负责,后由赵楚珍继任。二是贫民贷款所,主要是给贫苦农民低息贷款,用以抵制当时的高利贷盘剥穷人,业务由冀奠州负责。凡本县农民无资经营生产者,持当地保甲长证明信均可贷款,利率为月息一分,比高利贷低的多。资金是县府拨一部分,院内周转一部分,开始只有五百多元,后来商号捐助了些钱,子母循环达到一千八百多元。这既给贫苦农民解困救了急,又给救济院积累了资金。收容的孤儿渐渐增多了,原有的房屋实在没法容纳了,顾院长就到处呼吁,县上才把城隍庙倒塌了的两间旧厦房拨给救济院。他亲自带领职工和孤儿拆迁旧房,把木料砖瓦往院拉要上一个大坡,累得满身泥土满头汗。经过精心策划,利用旧材料、添购新材料掺合使用,终于在1934年盖起了一座七间两层楼房。除安排好孤儿住宿外,还开辟了生产车间和上课的课堂,救济院的院貌大大改观了。想逐步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土地不行。县城西南原有个南寺,和尚老了寺里土地租给外人种,顾院长找县上反复交涉,终把寺有的十八亩荒地要过来,把这十八亩荒地垦开,主要种棉花,间种玉米麦子和蔬菜。从播种到收获,全院师生一起参加劳动,收获不少,心情舒畅愉快。县上为了表彰顾老师,艰苦创业的精神,罗传铭县长专文呈请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题字,给他赠送了块“功在地方”的金字匾进行褒嘉。 “功在地方”木匾 刘合心供救济院创办起来后,顾老师在大门门楣上树了一块横额是“均则无贫”,后来又在生产车间和课堂门上均树了横额,一个是“劳工神圣”,一个是“自强不息”。七间楼房盖起后,他亲手书写的楹联是“宁叫肚皮受饿不让脑袋受穷;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这些横额楹联是什么意思?顾老把这几个横额综合起来说,都是勉励你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热爱劳动、懂得国家大事、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就是我们办救济院的宗旨。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凡收容进院的孤儿,不分远近亲疏,穿衣、吃饭、住宿、学习一视同仁,一样看待,重活的都另外给加餐。养教并举,特别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和工艺技术传授。凡遇建院或农田生产劳动,教职工和孤儿都一起参加,他虽年逾花甲,劳动仍不落人后。有次拾棉花,他晒得满头大汗,休息时汗一擦,趁空给大家讲古典读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听得大家越干越有劲。他上大课时,肯讲形势时事,也讲格言典故鼓励孤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自古将相出寒门”,“穷则思变,要变要革命”,把我们从自卑中拉出来,激励奋发上进。开始收容的孤儿,年幼(十岁左右)体弱,整天学文化,李子栋、杜承基、冀奠州分别给教学语文、算术、常识和音乐。1933年多数孤儿健康恢复,开始半工半读。孤儿每日两餐,饭馍各半尽饱吃。衣服入院时亲戚帮作的粗布衣服,院方逐步给添置一些换季的衣衫。勤工俭学开始后,院方统一给每人缝一身深蓝色学生服,开会出外时穿上很整齐。记得是1935年植树节县上开大会,孤儿整队参加,群众看见惊奇地说,顾老把救济院办的跟学校一样。商会李会长还专门来参观,一进门就喊:“熠山,你真行!你们救济院的队形整齐,站立规矩,人人都夸奖。今后孤儿有啥外伤,到商会来搭药不要钱”。孤儿到县卫生院看病,也给免费不要钱。在院学习分为文化课和工艺技术两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既学文化知识,又使每人都能掌握一两门手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文化课按照当时的初小课程设置进行。顾老肯讲国文和地理,都是上大课。国文多选自《沫若文集》、《鲁迅文集》和进步书报。教地理先讲他编的华县地理,讲华县的文物名盛和历代名人轶事。如讲郭令公(子仪)“平安史之乱,单骑见回纥”,“功盖天下,再造唐室”;郑桓公平大戎殉国难等,使我们幼小的心灵,立下救国抱负,争作栋梁之材。 顾熠山编写的教材《华县地理》 顾老对我们生活上知寒问冷,在学习和作业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他在救济院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老是一身粗布衣服,非常清苦节俭,但却把每月有限的薪俸拿出来,资助上学有困难的学生。他整天东奔西跑,为院里要土地盖房子,但家中间半上房、三间厦子破烂不堪,却顾不上维修。1933年底,史伯康,李子栋先生先后离院,赵楚珍来院任孤儿所主任兼会计。赵是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生,又兼教国文常识。顾老和赵楚珍先生商量后认为,孤儿人数增多,县府供给缩减,救济院要生存下去,只有立足于半工半读,以院养院,创办手工企业,开拓资金来源。他们请人给孤儿教授的工艺科目有制革、制鞋、缝纫、织布、竹编、木工等,办起来的手工企业有:(1)针织织袜车间 有织袜机两架,师傅是城内南街基督教主持人的夫人李如兰女士。专门织做群众喜爱的洋线袜子。(2)织毛巾车间 有木织机三架,师傅是赤水郭村同青云女士(省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教我们织造毛巾和绑腿带。(3)手工编织组 有织围巾机一架,毛织手工机三副。当时吴至恭县长夫人是一位编织能手,古崇礼和史维迁先到吴县长家跟吴夫人学,回院再给其他孤儿教。主要是用手编织毛线围巾、毛线袜、手套、毛衣等。(4)人造斑竹竹器车间 师傅是吴县长从河南博爱县聘请来的孙树俭、刘廷福,给孤儿传授人造斑竹制作和竹盘活手艺。原料是利用本县的竹子,经熏烤加工变成斑竹,和天然斑竹一样好看,作成书架、书桌、躺椅、太师椅、小圆桌、茶几等家俱,古朴典雅质量结实耐用,深受用户欢迎。西安南院门省国货公司专设柜台经销,人造斑竹器具供不应求。后来,,顾老还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如和省孤儿院联系,几次派学生进修),使学生掌握些时行工艺技术,产品销路扩展,院里收入增加。虽然县上年年卡经费,救济院却丰衣足食朝前走,一年倒比一年好起来。 顾熠山遗像 自华县教育志1938年秋,华县救济院正欣欣向荣发展时,却有人嫉妒中伤顾院长。县老爷不察究竟,对救济院猜忌和怀疑。旧社会爱国的忠良多没好下场。顾老先生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县上派罗杰三接替了院长。罗是一个大烟鬼,他一到任就宣布,在外上学的孤儿一律回院参加生产劳动,不回的停止院藉不再供养。时间不长,好端端的华县孤儿救济院,就被破坏的不成样子倒闭了。仅贷款资金一项一千八百多元,都被贪污吞占“本利俱归乌有”了。 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顾熠山专辑》 赞 (0) 相关推荐 陕西一绝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二球出在澄城县.土匪出在两华县.孟原的风,赤水的葱,武功县的烧鸡公.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 唐明‖【散文】东邻扶桑汤泉纪(外二篇) [散文]东邻扶桑汤泉纪 『』小引『』 --寰内东邻,曰扶桑,晨煦彤染,三瀛遍泉,温且蒸澡,蓍延穗挺窈,鹤唳攀桑,浴九日,而辟阳,乃传,始秦炼丹,招徐福周遊列屿,采不老之草,神龟虽寿,然得天药几粒?松龄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渭南蔡郭与华县江村争水始末(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赤水河争水惨案的悲壮故事与传说 作者:同延龄 赤水河甫出塬区峪口滨临平原的两岸,有两个较大的村庄,右岸是隶属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的江村行政村,左岸是隶属渭南市临 ... 我在华县西关被捕关在露水院,李佐唐的母亲出面说情! 邮箱:3125136050@qq.com 返长安在华县被捕 作者 杜松寿 1937年1月5日,我跟子健同志一起离开上海去西安.经过洛阳过了潼关,我先在华县下车,在家乡住了几天,又动身上路. 这时候军队 ... 华县修建“避水楼”始末 作者 徐梦春 2003年8月,渭河下游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受灾最重的是二华夹槽地带,大约有十多万人民群众居住的村庄被洪水淹没的深度超过三米,当地群众从有史以来习惯居住的砖土木结构房屋全部倒塌,财产损失 ... 华县解放后平息拾孟、令公暴乱始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拾孟.令公武装暴乱事件 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 标题中的"拾孟"指拾孟区."令公"指令公区,是1949年5月24日华县人 ... 火烧华县岭南乡始末 邮箱:3125136050@qq.com 火烧华县岭南乡始末 作者 陈宝山 从儿时记忆起,就听老人们说起国民党军队火烧华县岭南乡苇坪民房之事,从教后也曾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到寺坪高街祭奠无名烈士,对学生进 ... 华县郭子仪研究会始末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郭子仪研究会始末 作者 秦 寂 郭子仪有八个儿子,孙辈数十,其后裔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人数众多的郭子仪后裔族群,散布内陆许多省(市). ... 华县咸林中学排练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始末 邮箱:3125136050@qq.com 咸中排练<东方红>始末 作者 秦获幸 上世纪一九六四年拍摄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彩色电影,在全国城乡放映之后,人民群众反响强烈.一九 ... 华县杏林故县村的“背芯子”始末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杏林故县村的"背芯子" 作者 魏志征(华县杏林镇故县人) 杏林故县村 ... 华县杏林工农业余剧团的始末 华县杏林工农业余剧团的始末 作者 王惠民 杏林工农业余剧团,是华县解放初期,一些戏曲爱好者自愿组织的业余剧团.从1949年8月成立到1955年春自流解体,共活动了五个春秋.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