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李智斌:探访竹篑寺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26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小蚂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探访竹篑寺
   作者/李智斌
地处滋水县蓝关镇的竹篑寺(祝国寺)乃是明代时期所建。那些年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十年动乱间受重创的它由蓝田县祝国寺复修委员会零七年在其旧址上重修。
本周五放学,学校办公室的马老师找到我,说要带我们去探访竹篑寺。放学后,我们一行六人迅速整装组队向早已心驰神往的竹篑寺出发。车子缓慢行驶至艺术村黄沟,居民房墙上的画给竹篑寺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究竟是怎样的寺塔能够建在这么美丽的村庄后?顺着指向标,将车子停到半山腰的停车处。透过车窗抬头便看见了寺塔。“呵,真高啊!”打开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惊愕住了,虽早已想到会是鸟语花香,但还是猝不及防地被迎面扑来的花香和掠过耳畔的鸟语惊呆了。
伴着花香,向前走了一段路,找一眼界开阔处,照了几张合影后,就这样开始了旅程。
人们常说,风景在途中,是的,不错的。“这岩层是高黏土,由于年代久远......”一位老师说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真与平日里所见到的岩层土不同。真是长见识了哈。再向前走一会儿,便不由自主地俯视左手边那个被森林包裹的村庄。带来的是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无穷的想象。如果可以,真想置身其中,在这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不求太长时间,一天,一天就可以。沿途老师们详细地解说着,我自然也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优美的沿途风景我暂时无法用拙笔一一写尽。走在这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小路上,乃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没有喧哗的吵闹声,没有街道的拥挤,没有......有的只是大自然的春意盎然和鬼斧神工所雕刻出的路边山景。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感受。
伴着微风与鸟鸣,不知不觉间竟然到了目的地。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怎么这么快?”是啊,怎么这么快?究竟是路程距离短,还是我们一路互相欣赏、讨论、交流所见所闻时太投入了?也许正应了那句话: 同行路不远。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石碑上的那八个大字,虽是复刻,但锐气毫不减当年。历史性的时刻又到了,用相机将每个人纪录了下来,待到多年后,我们捧着手里的照片心里将会依旧满是激动与喜悦。石碑的后面是张学民先生撰写的《重修文峰塔记》。先向左走,沿着小路我们到了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面前,钟前放了个木棒,应该是用来敲击这个大钟的吧。大钟看着我们,我们看着大钟,终于还是拿起了木棒敲击了一下,“咚——”厚重、悠长这两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显现。电视剧里面的声音真的在我们耳边响起,唯一欠缺的便是这样的画面:跑出来一群和尚,整齐地集合,清点完人数后报告道少了一名和尚......沿着小路继续走,土砖房子出现了,再继续走,一个石头制成的钟框使我们停下了脚步,仔细端详着猜测它那凹进去的那块是为何?他那正上方的四个大字是什么?当时这些材料从哪里来?
返回寺塔正前方,又从右手边开始沿着小路走,两座房子出现了,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八个大字佛语已经被风雨刷洗得几乎看不清,好奇心使我想透过门缝向里面看些什么,但却一无所获。沿着小路继续走,一个水泥板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测量队使用后留下的...”一位老师说。接着另一位老师站在上面,拿出手机证实了上个老师所说的:“不错,刚好是900米......”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使我对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充满了敬佩。
继续走,我们绕回了寺塔前。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是的,下山的路并不平坦,但收获颇多。如果说,上山我们欣赏了景,那么下山便是听赏鸟鸣声。“听,这是大山雀的叫声。”一个老师说道,“嘘,安静一下,看,这是一种稀有鸟,今天咱们运气好,碰见了它们。”说着,这位老师举起了手里的相机,让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关于作者
李智斌:男,蓝田县城关中学高一级五班学生,城关中学爱故乡读书会副会长。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