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伤阳”高峰期,难怪你体质差、易生病!
一到热浪滚滚的夏日,雪糕、冷饮、冷镇西瓜……一切能带给我们冰爽感受的食物最畅销;另一样“冻物”就是空调,上班族8小时叹空调,下了班照样离不开冷气,晚上洗完澡,再开着空调一夜安眠。
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
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
如果汗出得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
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补益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一边补一边耗,不会有好的疗效。
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贪凉伤阳
夏季贪凉是人的本能,盛夏时节,人体阳气隆盛向外,特别是中焦脾胃阳气相对较虚,即所谓的“伏阴在内”。岭南夏日闷热多雨,湿邪伤脾阳,可导致脾胃功能运化失调,出现不爱进食、疲劳、腹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如果饮食起居再一味贪凉食冷,防暑降温过度,不仅增加体内寒气,还会抑制阳气升发,加重体内湿气,使身体状态更差。
1.食用蔬果
在饮食方面,要保护阳气,防止损伤耗散太多,避湿邪,防中暑。入夏之后,对人体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暑湿之毒,适当吃些凉性蔬菜可以起到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的作用。
在炒菜或凉拌寒凉性蔬菜时,不妨适当增加葱、姜、蒜、花椒等热性调料,既可以有效中和蔬菜的寒凉,又能极大降低寒凉蔬菜对人体阳气的伤害程度,防止体内寒气加重。
很多人常喝冷饮来满足了口欲需求,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脾胃却在一次次进食这些凉性食物中受损。
一些茶品、绿豆等从品性来看也属于凉性食物,久饮伤阳,对健康不利,所以食用这些凉性饮品不可贪多。
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从茶品选择来说,可以选择乌龙茶,如凤凰单丛、铁观音等,这类茶性较平,适合大多数人饮用;也可以适当选用绿茶,如龙井、毛尖等,这类茶经过轻微发酵,性略寒,是夏季消暑必备的佳品。
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夏季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和养胃利湿的食物,如党参、白术、山药等,以防中气内虚;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胃肠的养护。
3.起居贪凉
夏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出汗很多,毛孔张开,要是贪凉,比如出汗后就吹冷风或者空调温度太低,人体卫气不固,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在空调房里,最好也披一件小外套保暖,尤其是腹背部要保暖。房间里的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如果本身体质虚寒怕冷,也可以穿上长袖衣服,以免空调的凉气从肌肤入侵而生病。
很多人贪图凉快,夏天喜欢睡地面。其实,地面特别是水泥地或砖石地板阴冷潮湿,易使人受凉,使关节及肌肉组织免疫功能降低,诱发风湿性疾病。
熬夜伤阳
如果说阳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物质,那么当人体感觉到疲倦的时候,就是人体阳气非常缺乏的时候。
中医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所谓“张”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阳气应该内收,长时间熬夜就会使阳气慢慢耗散。
生活规律就能养阳气,夏季应该尽量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每一次熬夜,实际上就是在耗损自己的阳气。对于经常熬夜的人,一般精神状态都非常差,免疫力下降。
熬夜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矛盾症状,一方面乏困,精神不济、阳气不足,另一方面眼睛红、咽痛等上火,都是阳气烦劳的表现。
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复体力,也能保持旺盛的阳气。
过汗伤阳
《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
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但过度出汗易损伤卫阳,使得阳气随汗液蒸发而脱失。卫阳受伤,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就会损伤,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入侵、温煦全身、调节汗孔开合等,很容易夏月伤暑。
夏季运动不可少。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
但是要注意运动时间,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建议运动选择早上,因为人体早上的阳气比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舞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