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谊 谈 书法的临摹到创作

王友谊

1949年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全国第五、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评委

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评委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

2012年荣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作品被选入全国首届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

“三名工程”书法展

荣获“中国书法兰亭艺术奖”


我认为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因为书法创作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又必须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仅仅临得像古人,只能说明有一定基本功。但如果个人的审美不成熟,个人的艺术思想没有形成,则创作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所以临摹是基础,是步入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不通过临摹经典碑帖而登上最高的艺术殿堂。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得意忘形”三种境界。形体是精神赖以寄附的物质基础。

所以,初学书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都要千方百计求得形的相像,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

在这个阶段是要每临写完一个字,都必须细心对照所临范本进行析查,找出在结体和写法上的误差,然后再认真临习。如此反复,直到完全写像,处处酷似为止。

经过一段这样的严格训练才能使自己心有拟效之方,手明挥运之理,写出的字自然有某帖的法度可观。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入帖”。

“形神兼顾”是指学书只“入帖”而得其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字匠而已,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因此,当临摹临到下笔即有某家某帖的体势时,就不可再一味务求形似而亦步亦趋。而应以求神似为主,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

这时就需要对所临之帖先作一番研究、欣赏,从中揣度书家的立意,分析研究书家的笔法、墨法、章法、结构规范等,并体验捕捉范本的神韵及笔墨内涵,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临。由形似到神似,已经是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未能完全跳出某家某帖,但是已初步具有自我的个性和风格。还要理解临古人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即是前人所谓的“出帖”。

“得意忘形”是指临帖到了能出入自由、形神兼备的阶段,再临时便可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了。

临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就能像蜜蜂采百花之精酿自我之甘蜜一样,博取百家精华,广集群贤之妙,融而化之,浑然天成。至此方可走进书法的创作阶段。

初学书法万万不可以一开始便“出帖”,尚未“入帖”根本就谈不到“出帖”。未入便出是一种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做法,只是欺骗自己,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更谈不上水到渠成。

临帖(摹)手段是借古人这条船渡过河去,过河拆船,不留退路,去寻找自我,去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才是真正的目的。

那么,借什么“船”?又怎么渡过古文字阶段这条大“河”?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谈道:“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其用笔,非规规形似也。要得知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可知临帖之法,贵在一“窃”字。凡善书者,必是善“窃”之人,其心也必“贪”。善贪善窃之人,也必能贪其要点,窃其“神味”,兼收并蓄,会众妙于一心,融天机而自得。此外,篆书的临摹,还要考虑到篆书的特点。无论是甲骨、金文、石鼓文还是小篆都仅仅是极富弹力的线条在作无穷的变化。

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弹力?这正是“窃其用笔”的根本目的。对此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谈道:“有一要义,须深切注意者:凡用笔作书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言之,即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

如何避免“汤锅烂煮之面条”,又如何达到“破空杀纸”,“有血肉,有感情”?我认为,首先是对线条“以力为美”“以力见功”的最高要求是否有所理解或感悟;其次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真正达到“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三是善于从古人范本中发现、挖掘可以创新的因子,善于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悟求自我,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把力的线条表现因素提取出来,融化到书法的线条之中。

学习篆书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然后博研众体,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选中石鼓文为自己的切入点,在临石鼓文的同时,还可以上至两周铭文,下涉秦汉刻石乃至淸末诸家,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

诸如,《墙盘》银钩蛰尾式的线条活泼而不流媚;《散氏盘》恣肆放纵的结体随势生发;《盂爵铭》不修边幅,不讲整齐,一切任性所之;《毛公鼎》沉雄绵亘的笔力贯穿始终;《虢季子白盘》疏朗至极的布白为通篇增添了流动的美感;《秦诏版》任意放纵的体势,奇趣而多姿;邓石如以石鼓而畅其致;吴昌硕以石鼓而扬其气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

学书亦如僧家托体,积千家米煮一锅粥;似群蜂采蜜,采万朵花酿一巢蜜,博采众家之精华以为己用,酝酿久之,自成一家面目。

林散之先生在《笔谈书法》中关于临帖谈到:“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临帖阶段吃的“桑叶”越多,在创作阶段吐出的“丝”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0)

相关推荐

  • 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第四回巡回展丨王友谊

    "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第四回巡回展"将于2019年6月15日在三品美术馆北京馆拉开帷幕.参展书家王友谊老师首谈对本届展览主题"突破"的理解与创作感受. 19 ...

  • 柴福善《空灵妙远开新境》 ——记书法家王友谊先生

    美丽平谷 本期编辑:饮冰子 <空灵妙远开新境> 记书法家王友谊先生 题记:惊悉书法家王友谊先生今晨辞世,特发此文,以示悼念. 2021年6月13日   2011年1月9日,王友谊在家中审阅 ...

  • 从一件欧阳询楷书集字作品谈书法的临摹练习与集字创作

    或许得益于现代科技技术,这件集字作品非常大气,可以的说下真迹一等.我们看点画线条轮廓线的墨韵都表现出来,似乎作者有意脱离欧阳询原被的那种刀痕和历经沧桑的斑驳朴茂的厚重感. 作品选取了两字为内容:安泰, ...

  • 谈书法的临摹理解的层次决定临摹的高度

    学习书法临摹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书法是非临摹而不能得其法.可以说,书法(汉字)的创始就与临摹有着不解之缘,在临摹中发展丰富,在临摹中演变升华.但随着书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法的完善和艺术境界的日臻完善 ...

  • 王羲之谈书法入门:学篆书

    ★温馨提示:本文综合蔡邕.王羲之.米芾.李世民.何绍基等人观点,请辩证采纳 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 勿播于外,缄之秘之. 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笔势论十二章> 李世民为此点赞 ...

  • 李松谈魏碑的临摹与创作

    2018-08-20 02:35:39·中国书法网 主讲人:李松(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八届国展获奖作者) 主持: 倪文东 教授 大家好: 很愿意和年轻朋友一块儿玩书法,倪文东先生让我来给大家探讨一 ...

  •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先生书法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先生今日仙逝

  • 王羲之谈书法入门: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学篆籀,工省而易成.<笔势论十二章> 李世民为此点赞,在他为<晋书>写的<王羲之传>中,历数各家书法之短,唯独赞 ...

  • 仇高驰:浅谈篆书的临摹与创作

    一.用笔.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准确揭示了篆书用笔的笔势和笔画质量要求.书篆唯有中锋方能立骨,笔画圆实劲健,畅达无碍,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篆书的捉笔 ...

  • 从“馆阁体”谈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馆阁体"是流行于明清科举考场的书体,又称"干禄体",前身是宋代的"院体",渊源可追溯到异化的唐楷.馆阁文臣应诏撰写文章,士子科举考试博取功 ...

  • 薛元明:从“馆阁体”谈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馆阁体"是流行于明清科举考场的书体,又称"干禄体",前身是宋代的"院体",渊源可追溯到异化的唐楷.馆阁文臣应诏撰写文章,士子科举考试博取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