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抬灵》有感
读《抬灵》有感
文丨贺万春
什么事是天下最大的事,作为一个和农村土生土长和农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我,司空见惯农村抬灵埋人,我觉得抬灵埋人在昔日即便是现在,都是农村农民天大的事。城市也一样,家家户户都要遭遇这天大的事,而且那一家也单独埋不了人。再说实际些,即使火葬,那一家人都没有那个埋人的能耐。
我忽然想起作家柳青说过的一句话:“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读过段恭让先生的散文《抬灵》,我们何尝不可以说;农村的婚丧大事,把一村人团结起来!这是一种信念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动摇,不可改变,不可抵挡,不可抗拒的,任何人也违抗不得。说得再实在些,它是有些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谁要胆大妄为,不遵守这个潛规则,他就要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舆论的谴责。如作者所言,村民们合力抬灵这件事,是人民群众相互支持抱团取暖的仗义行为,是民风民俗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一种宝贵的同甘苦共患难求生存求发展的艰苦奋斗精神!
土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丧葬形式,在广大中国农村特别我们关中平原上,而今还沿袭着抬灵埋人这样的习俗。尽管当今农村丁壮者多出外打工,丧葬抬灵一时似乎成问题,一些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竟然有人用架子车拉灵柩,这就未免对死者不恭。《抬灵》一文作者就给我们透露着自己家乡一位老人对抬灵埋人的态度,他说;“用架子车拉我,我不去!我要这伙崽娃子用肩膀抬我······” 这话道出抬灵埋人在农村人心目中的天经地义。
我觉得,不管平原还是山区, 即使土葬,还是抬上灵柩埋人体面。我也曾在乡间亲耳听到人们对架子车拉灵柩埋人的诽分之言;“埋人哩还是缴猪哩!用架子车拉起灵柩哦!”说到抬灵埋人,那实在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一种最好的哀悼方式,也被国人用于对英烈高度的祭奠。
作者对家乡人群力抬灵埋人的态度进行很好地诠释:在村里,只要谁家老了人,下葬之日唢呐一响,家家户户的人都来了。作者又对这种积极踊跃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剖析:“这当中不管死者是谁,不管贵贱高低,不管德性好与不好,昔日的恩怨情仇一下子就扯平了······这种不忌讳前嫌的思想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是乡民最难能可贵的。他们的说法是:”都是一个村子的,谁对谁错,还不是都在一起搅和了一辈子。”正是基于这种宽宏大度的思想,抬灵埋人才在农村变得那样争先恐后,天经地义。如果有人还因昔日一点恩怨一时转不过湾子,就要被乡党们讥笑为没见识,把人丟大了。
乡民如此地纯朴厚道,胸怀宽广,在他们的心里,认为家家都有埋人的时候,抬灵埋人在他们眼中又算得了什么!作者身为农家出身,亲自见证着并亲自参与了农村抬灵埋人,而最为感动的是葬埋他的父亲。兄弟二人多在外少回家,几十年不能参与乡里抬灵埋人,父母晚年又接到自己身边,一住十年,和乡亲几乎音信断绝,然而,却在葬埋父亲时,乡党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踊跃。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乡亲争先恐后抬灵的情形:扛不上灵杠的,就用手扶着举着,一大帮人簇拥着,踏坏人家庄稼也没人有意见。就连在外打工的,也牺牲一天半晌挣钱的机会来抬灵,下过墓葬,不赴宴席,拉也拉不住,扬长而去。这使作者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发出我感动于我的乡亲,我感动于我的乡情!
而封土填穴过程,大家边收土边怀念老人的生平和德行,人人有口皆碑,都为老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真是盖棺定论的总结,何等有意义的事情!
从作者的文稿中,我们也获得许多重要信息,一个老者告诉他:“咱村这一样好得很,老人了,不管忙闲,不论亲疏,不管天气如何一起上······”这段话道出了他们故乡人一个好传统,是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縮影。这约定俗成之事,是任何人也难于改变的。对于作者这长期居住外地的人,在葬埋父亲时也一视同仁,没有推诿和怠慢,受惠于身之人,当然过意不去,觉得欠了乡亲的情,无法偿还,也在情理之中。
而更有让作者感到难为情的事,在他的父亲去世不到三月,母亲也走了,一想到抬埋父亲,多少乡亲停下正在打工之手来帮忙,他感到实在有些内疚。现在又要给他们添麻烦,为了自己心灵得到一时的安慰,准备先拿出些钱犒劳乡亲。然而,不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反而把大家惹恼了。我们从作者这一厢情愿的良苦用心,却隐隐地看到他知恩当报的伟大人格,特别在乡党既耽搁功夫又贴赔钱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合情合理的。
让乡党更为恼火的是,他从劳动力市场请来二三十个抬灵的,就引起大家极大不满,硬是逼出乡亲的仗义执言,他民志叔就说:“你娃把乡情忘记得完完地了,你把村里人看成啥了!“还有的人说;“你爸你妈跟我们都是没有红过脸的好邻家,你娃娃弄地啥事情!”村上人和作者算起老账来!这事简直让他给捅下烂子。让我说,无非把乡党看外了,又是拿钱来,又是请外人抬灵,乡亲感到脸没处放呀!你说说你到底弄了一场啥事情?乡亲既和你摆理,还和你分情哩!更有义正词严的语言:“給你娃娃说,这是火烧寨,不是你城里!”言下之意,事情不能这样做,你把乡亲们小看了,火烧寨人不是你们城里人那么鼠目寸光,唯利是图。事到如今,作者完全被摆放到审判的位置。作者也吐出实言;我和他们好象不是从一个街道走出的人。这一时地违背乡风民俗,就能把人入另册。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乡风民俗的不可违背,它是有尊严的东西,不可小觑,它是一件伟大的严肃事。我这里只想说,作者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个识时务的人,更是一个知恩必报有心的谦谦君子。然而,乡亲却不领他这个情,这就足见乡亲目光远大,把抬灵埋人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他们感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被剥夺了,就要和你没完。这对作者思想是个大大的冲击,给他上了民风民俗大于一切的一课,让他充分认识到乡风俚俗的不可冒犯。作者最终也意识到自以为是的做法却践踏了乡亲的尊严,不管你的理由再充分,解释八遍八十遍,他们还是要固守他们的民俗长城,谁挖了窟窿都不答应。
作者是个聪明人,他很会反思自己:“尽管我有我的考虑,但是在他们固执的坚持面前,我的考虑显露出浅薄的一丝子小家子气,市井之气“。作者已认识到只有让步,才能真正理解乡亲乡情。
以村庄为单位 聚族而聚合村抬灵埋人的风气,体现村民仗义互助抱团取暖的正义感,更是一种民族传统,只有继承发扬才可使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然而,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却令人不无担忧,优良的乡风民俗到底还能坚持多久。作者表达了他的真诚愿望:希望这个优良传统继续下去,一代传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忧国忧民之心吗?
说到村民的仗义互助抱团取暖的乡风乡俗,实是至关重要,我已抬埋过二位至亲,都得益于乡党的鼎力相助。由于终生多在外,少在家,逃脱掉多少抬灵封土的事,心存内疚久矣!
人生首先得活出个德行,在乡村就叫乡行。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同事,因才华出众,后来迈进向阳公司,30年前葬埋家父,因家庭乡行不好,居然从本单位拉回桌凳过大事,遭到乡亲的冷嘲热讽,很是伤心生气,这倒罢了。不料返回单位,又因擅自作主行事,受到批评处分,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一病不起人没了!
破坏乡风民俗,倒行逆施,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韪,我那位同事,最终自食恶果,是有点残酷!而令人遗憾的是,父辈把乡行搞砸了,自己又不进行修复,再火上浇油,焉有不毁灭之理。
读罢《抬灵》,感慨多多。恭让散文,意境高远,深沉厚重,趣味横生。直接地气,韵味无穷。运用大众口语,高出一筹,给人留下难忘印象。这样美文,并不多见!
作者简介
贺万春:1939年9月生人,西安市蓝田县人,从事散文创作二十余年,出版三本散文集,现为省市作协会员,省散文协会会员。虽已耄耋之年,不辍创作,犹喜哲理散文。微信名,夕阳无限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编微信:mxy2722801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滋水美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