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一览民国时期“顶流”的风采

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能不败
——梅兰芳
梅,不畏严寒
具有不甘落后的早春精神
兰,贞洁高雅
誉为花中君子
以梅与兰的风骨诠释
我国国粹大师——梅兰芳
再合适不过
生于梨园世家,相貌平平
从小学艺却未见天赋
在梅兰芳8岁时
家里为他请了老师学习唱曲儿
一首老段子
别的同学唱几遍便上口了
唯独梅兰芳练习多时仍找不着调
先生气得只扔下一句话
“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吃!”
但这并没有打消梅兰芳对戏曲的热爱
于是9岁拜名旦吴菱仙为师
清晨5点起床跟随老师
遛弯吊嗓、练身段、学唱腔
晚上还要背戏文
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
但也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
1904年,10岁的梅兰芳首次登台
出演《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无论扮相、还是唱、念、表演都相当出色
赢得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3年后,13岁的梅兰芳出师
加入当时著名的喜连成班
正式参加演出
开启全年300天演出的生涯
成名后的梅兰芳常说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
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早年拜的老师就有14位之多

一面拼命的学习唱戏技巧

课后便往大街小巷里钻

他并非贪图玩乐

而是观察街上各行各业的人群

生活中每一个微小事物

都能成为他研习的对象

譬如一个人悠闲坐定的神态

写好一手字的握笔姿势

洗衣人熟练的浣洗动作...

通过几年时间的勤练苦学

梅兰芳将所有老师教授的技巧知识

以及日常观察的心得融会贯通

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所饰演的角色中
既有花旦的活泼
又有青衣的端庄
细看还有刀马旦的轻灵
看的台下观众直呼过瘾
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
年仅17岁的梅兰芳名列第三
成为中国京剧界赫赫有名的新人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赴上海演出《穆柯寨》
他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一时间广受赞誉
轰动上海
在传统的戏剧表演中
扎实的唱功配上华丽的戏服
便能赢得满堂喝彩
此时名噪全国的梅兰芳
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仍然寻求突破和创新
他的表演中讲究词曲韵律的和谐
最早在京剧旦角伴奏中使用京二胡
他还喜欢研读古典诗词名著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一首《和项王歌》
引发梅兰芳的无数联想
遂创作京剧《霸王别姬》
剧中优美的唱段和婀娜的剑舞
更是成为唱响世纪的经典之作
1919年,梅兰芳首次到海外演出
当时日本与我国关系并不友好
不少日本文化人士认为
中国是一个守旧闭塞的国家
没有文化可言
许多日本人已对中国文化丧失了兴趣
正因如此,出发前梅兰芳立下誓言
“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我们这次赴日演出
就是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
梅兰芳在日本演出《天女散花》
梅兰芳选择《天女散花》作为首秀
出色的舞姿身段,婉转优美的唱腔
精致华丽的戏服
宛如敦煌壁画的仙女从天而降
一展中华泱泱古国的风采
要知道京剧在日本并不盛行
初次登台便让台下观众叹为观止
此后日本人便对京剧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日本的汉学家们联名写了一本观戏刊物《品梅记》
无不对梅兰芳的演技赞不绝口
梅兰芳《天女散花》
日本戏剧界更掀起“梅舞”风潮
日本的歌舞伎演员们
纷纷借鉴其《天女散花》的风格
结合当地的歌舞伎风格进行演出
梅兰芳的京剧风潮很快刮遍全球
就连著名演员卓别林也成为梅兰芳的粉丝
即便在美国“大萧条”时期
梅兰芳的每场演出也是场场爆满
抗日战争爆发后
侵占中国的日寇登门拜访梅兰芳
梅兰芳得知后毅然拒绝
开始“蓄胡”罢演
一代名青衣留胡子便意味着“息影”
对于热爱戏剧如生命的梅兰芳来说
没有什么比得上国家的骨气与尊严
岂能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
与日本人歌舞升平
在大义面前, “蓄胡明志”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

蕴涵民族千年文化的璀璨和精华

它的魅力经由梅兰芳的弘扬传播

遍布世界各国角落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

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

并称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个剧院流传唱响

发出一个世纪里婉转动听的回声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