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0篇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编者按: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但事实上,我们却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了回答种种问题,20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阶段工作即将开始,经过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最早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演讲人:王巍
演讲人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研究以及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
缘起:为文明求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所承受的压力。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依据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点,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正因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国外学者甚至怀疑夏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面对这些诘难,我们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解答。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 息。20多年前,夏鼐先生曾提出进行文明起源的研究,并不断有研究者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要想消除社会上及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现存的文献资料是难以做到的,必须通过考古学家的工作,让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站出来说话。近20多年来,中国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要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必须全面和系统地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作为中华文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更远未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上述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针对这种状况,在2000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这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考古工程。
实践:考古发现与资料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考古的资料来谈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首先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出现,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起源,农业是出现在文明起源的第一个基础。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农业的出现应该是距今12000年左右,比如说在南方的江西、湖南等一些地方都发现了1万年左右的与栽培稻有关的遗存;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陶器和刀子的植物硅酸体;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了陶器和稻子的颗粒。但是在当时,普遍的特点都是在洞穴里面居住,所以栽培的稻数量很少,应该是农业起源的阶段。
在国际学术界,有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中国或者说世界水稻的起源地问题。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搞农学的人认为水稻的起源于印度;还有一些人认为云南是水稻的起源地,因为云南至今仍有很多的野生稻的种类。两种观点的同一前提是,栽培稻应当起源于野生稻的原产地。开始是人们认识和利用野生稻,后来由管理野生稻逐渐发展为栽培稻,这应该是很顺理成章的。但是,我们在考古中发现云南水稻的年代都比较晚,大概是出现于距今4500年前,没有发现更早的。而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左右的栽培稻,近20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还发现了1万年前的栽培稻。所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考古发现来看,距今1万年左右在长江流域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后到距今8500年左右往北或者往四周传播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水稻的栽培很可能是在长江中游首先开始的,但是也不排除下游的可能性,因为考古发现就是这样,只能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来做出推论。
长江下游地区的古国——良渚文化的社会变化:在江浙沪地区,也就是太湖沿岸地区,分布着大量良渚文化的遗址和墓地,距今5200年到4200年。良渚文化时期是当地文明起源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在这里出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石犁,表明耕作技术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一个是石镰,这也是跟耕作有关的农具,可以看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脱离了铲和镰的组合。良渚文化的手工业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陶器制作相当精美,有的表面还有刻画图案或符号。
良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祭坛——平面为方形,周围是用石头垒砌的墙壁,在祭坛上往往都有良渚文化的墓葬。这些挖在祭坛上的墓葬大都是出土玉器比较多的高等级的墓,而且跟祭祀有关的玉器也很多。我们认为,埋葬在祭坛上的人很可能就是生前主持祭祀的祭司,他们的身份比较高,生前在这儿主持祭祀,死后便被陆陆续续地埋在祭坛上,成为后人祭祀的对象。在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琮,外面是方形的,里面是圆形的孔。还有一种就是圆形的玉璧,有的一座大墓中就随葬20多件玉璧。琮、璧还有几种玉器是长江下游高等级墓葬特有的随葬品,也是墓主人身份的体现。
近年,在良渚文化的中心区浙江余杭良渚镇一带,发现了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城墙基部的宽度达40到60米。修建于沼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