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潘传贤先生新作欣赏
潘传贤,字拙如,别署大贤、老贤。第五、六届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铁路书协创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协顾问等职。近四十年来,参加过各类书法展数百次。出席过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书代会。2006年获中国文联“优秀文艺工作者”“优秀组织工作者”“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荣获“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贡献奖”。
2015年中国书协与书画频道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笔卷风云 追梦狂草——潘传贤书法展”。出版有《潘传贤书法选集》《潘传贤草书<蜀道难>墨迹·碑拓全集》等专集。曾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成员出访过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并举办展览。
漫谈潘传贤和他的狂草艺术
文/乃 瑞
狂草书兴于汉末,至唐,旭、素几成绝唱,自此以降,以狂草扬波者寥寥。回溯书法史,能在狂草上留名的代无几人,沈鹏先生说:“当代林散之、毛泽东有些作品属于狂草或显示了向狂草发展的趋向。”“当代写狂草者凤毛麟角。”
狂草是真正称得上书法艺术的大写意,需才情和功力双具才能偶尔发之,且作品多不可复得。当代狂草创作成就斐然的草书大家潘传贤,是当今书坛不可多得的一位。潘传贤,北京市人,生于徐州,祖籍河南荥阳,名门望族。早岁得表亲哑道人郑斯立、史学教授蒋庭曜亲炙而染翰。自唐楷入手,旁及汉隶、章草,13岁时研习草书,其胸臆胆魄之气已初显端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多次在各地举办个展,一时蜚声书坛。
在其60多年的书法生涯中,他刻苦临池,甘于寂寞,极少参与喧闹之展事赛事,淡泊明志,“不治他技”,专精草书,孜孜以求,其狂草一艺,超群鹤立,日臻成熟。
潘传贤草书的得笔处在怀素的大草《千字文》,于此精勤数十年而不辍。《千字文》向来不为书家所重,在创作范式中不是主流。但潘传贤草书巧取其跌宕、跳跃、排叠章法化为己用;借张旭《古诗四帖》之运笔,微参隶意,圆头逆入,笔笔中锋,颇见古意;得怀素《自叙帖》之章法,时密时疏,时疾时缓,时单字时多字,组合纵肆,浑然天成。
潘传贤2005年创作的草书李白诗《蜀道难》长卷,凡294字,有墨迹和刻石本行世。其碑刻由每块高1.6米、宽0.8米、厚0.2米、重达千斤的41块青石组成,全长30.75米,耗时一年刻就,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可谓当今书界一项工程性的鸿篇巨著。是卷,初见满篇狼藉,云烟氤氲,酣畅淋漓,气韵贯通,郁郁勃发,浩浩汤汤不知其所至;继而又觉诡形怪状,险象环生,如双蛇争胜,一触即发;再观之,则觉沿江河之寻奇境,时行时停,贪观奇景,为景所牵,愈前行,欲回目,愈美不胜收,愈不肯罢,流连忘返,不知所归。此非圣手不能为也。叹服!
潘传贤作书往往高执长毫,凝神发力,破空杀纸,中锋逆入,令笔管在掌心间游弋、跳跃、旋捻、提按、顿挫、使转、翻腾、绞合,再辅以胆魄、气局、意趣,大有“满座失声看不及”的感觉,“犹于攻城略地的将士,兵临城下,当机立断,"志在新奇无定则",不断调整笔法使其化险为夷,柳暗花明。(论者语)”
潘传贤在当今书坛以一颗平常心审视并呵护着自家的精神家园,不激不励,心平气和地经营着自家的书法领地,对当下书坛的种种不妄加评论,亦不轻易参加展赛,志在畏途,虽“楷法精详”而专攻狂草一艺。不急功近利、不媚俗、不趋时、敦厚、质朴、藏秀于内,将所观、所感,化为笔底波澜、胸中素养,从而涵养自己家法。
我认为在当代狂草书家中,潘传贤的狂草艺术,卓尔不群,是当代书法史研究者不能忽略的。若从当代书史的价值去考察潘传贤的狂草地位,线条过分绕转、盘旋是草书之大忌,作为以狂草书成一己家数的潘传贤,若能深切体验与关注,其草书无疑将更臻于神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