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苏亚忠:【沿黄行散记】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2017年秋,被誉为中国最美“1号公路”沿黄公路陕西境内正式建成开通。这条耗时八年多的沿黄特殊公里,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华山脚下,全长828.5公里,贯穿榆林、延安、渭南、韩城4市12县,与10条高速、13条省干线连接。沿途有华山、壶口瀑布、乾坤湾、路遥纪念馆、白云山、黄河二磧险滩等50多处名胜旅游景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高颜值公路。
2020年国庆临近,我们一行10名男女同学,迎着徐徐秋风,在黄土高原一片迷人的秋色之中,踏上了沿黄公路延安、榆林境内的北段之行。
“花蓝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歌曲,一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深情的演唱,响彻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由此唱红了南泥湾这个不同寻常的革命小镇。人们只要唱起《南泥湾》,就会想起曾经的“359”旅,就会想起解放战争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就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想起红色南泥湾。
9月25日早晨,我们一行两车从靖边出发,向着延安方向行进。大约2小时后,车子驶离高速公路,从南泥湾出口使出。我乘坐的是同学斌英的车辆。斌英同学性格和善腼腆,面微黑,体略胖,是一个有着几十年驾龄的老手,开起车来轻松自如,老练稳当,让人坐着舒适放心。
南泥湾虽然不在沿黄公路线上,但由于有部分同学未曾去过,所以也被列入此行范围之内。其中,我就是未去过的人之一。
提起《南泥湾》这首歌,大家耳熟能详,既会吟唱,也会随歌起舞,同时也知道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是没有去过实地感受,也没有在实地聆听过那段红色革命史,但南泥湾似乎又离我们很亲很近,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那年,我去南方某地参加一个全国县级广播电视会议,联欢会上,为了完成任务,我即兴演唱了歌曲《南泥湾》,尽管演唱水平有限,甚至会跑调,可还是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是给我的,是给革命老区南泥湾的,是给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陕北人民的。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延安南泥湾这块红色热土的关注和厚爱。
南泥湾,位于延安市城东南45公里处,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南大门。南泥湾受丘峁阻隔,河水由北向南扩张,形成一道冲积层很厚的弓形湾,故名南泥湾。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泥湾红色广场巨大的党徽前,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参观,合影留念。在展览馆内,聆听讲解员介绍当年八路军第359旅,保卫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光荣革命史。激动之时,大家情不自禁的齐声吟唱起了《南泥湾》。
从展览馆出来,漫步在干净整洁的南泥湾广场大道上,当年战马嘶鸣和“吱咛吱咛”的纺线线声仍然在耳边回响,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不停的眼前闪现。回想过去,看看现在,走着走着,我也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个好江南......”
10时左右,大家品尝了货真价实物的“延安香菇面”后,带着饭后的余香,继续向东行进。
迎着秋季的阳光,蓝天下,我们的车子在延壶公里蜿蜒盘旋行驶着。黄土高原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色。此时,山色是五彩斑斓的,水库里的水是清澈的,农民开始收割丰收的成果。延壶道路两旁的专设摊点,偶尔有三三俩俩的当地农民,摆摊销售水果,向过路的游客吆喝叫卖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
2个小时20分钟,随着车子转过一个U字形弯道后,雄奇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在了眼前。又经过一段下坡行驶之后,车辆停在壶口旅游景区南区停车场。由于有事先安排,斌英、凤学二位同学马上办理了门票手续后,我们乘坐景区的大巴来到了壶口主景区。
进入景区大门,径直来到壶口河槽岸边。这时,伴着咆哮的黄河涛声,一股水雾扑面而来,给人以清新湿润之感。看着壶口黄河水,时而浊浪汹涌,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形成多个不同大小的瀑布;时而又如慈祥的母亲,缓缓而来,抚慰着大地,亲吻着自己的儿女。使人不禁心潮澎湃,思绪沸腾。感叹母亲河之神奇,中华魂之伟大。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依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千里黄河奔流至此,进入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的地段河槽,故名壶口瀑布。壶口黄河水面最窄处只有20—30米的宽度。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涯上,一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宏大气概。
伫立在壶口瀑布前,任凭咆哮的黄河水雾如丝丝春雨浸湿我的衣服,抚摸着我的脸颊,滋润着我的心田。此时此刻,遥想千百年来,九曲黄河犹如华夏大地上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历尽坎坷,披荆斩棘,不忘初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永不回头。这就是黄河母亲,这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我已是第二次来壶口观看瀑布。第一次是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那时的壶口景区从设施配套及旅游服务管理上,远不及现在。没有专用的大巴车,也不用购买门票。车子就停在离景区不远的路边,游人自行来到瀑布河床边的铁索围栏跟前,欣赏瀑布景观。那时,只是对壶口瀑布直观肤浅的了解,没有深切的感悟。匆匆来,又匆匆的去,并没有走进壶口黄河苍桑厚重的历史。今天,我不仅仅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更重要的是从你咆哮的怒吼声中,读懂了你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胸怀博大的品格。
黄河壶口还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离这里不远处有一座酷似女人卧睡的山峰。传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为了察看水情,在河道上来回奔波,几天几夜顾不得回家。其妻着急担心,前来寻找看望时没见到大禹,于是就睡在山坡上苦苦等待,久而久之,女人化作成了山脉,永久的留在这里,等待着她丈夫的归来。从此,这座山峰成了人们敬仰的神女峰,女人寻找大禹的故事,成了人们传诵的佳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人们在距壶口几百米的河道中央,竖起了一尊巨大的大禹雕像,供前来壶口的游客纪念观赏。
告别壶口瀑布,心依然恋恋不舍,亢奋的心情难以平复。亲身经历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震撼之后,使我对中华母亲河的感情愈加深厚,也更加激发起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经过近3个小时的沿黄公路行驶,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三站——乾坤湾。
乾坤湾,一个天象太极般的名字。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天色黑了下来。黄土高原的山峁沟岔呈现出朦朦胧胧的状态,乾坤湾也被巨大的黑幕笼罩着。
从壶口到乾坤湾,虽然是沿黄公路,坐在车上,沿途却看不到黄河。几十公里的路程,蜿蜒盘旋,行驶3个多小时。几位女同学被蜿蜒曲折的道路巅簸晕车呕吐,途中几次不得不停车休整。
我们下榻在就近的乾坤湾小镇一家旅馆。晚饭时,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行程,几位男同学只是少许的喝了老赵从家里带的一瓶白酒。饭后,大家散步在小镇起伏不平的马路上,一边聊天,一边欣赏夜幕下的乾坤湾天象和高耸的乾坤湾“龙柱”。该龙柱呈圆柱形,直径3.3米,高39.9米,是乾坤湾标志性的建筑。
次日一早,我们参观游览完乾坤湾黄河展览馆和会峰寨后,来到了乾坤湾主景区。这时,天空下起了绵绵秋雨,乾坤湾笼罩在茫茫雨雾之中。站在乾坤湾岸边的亭子里,透过朦朦的雨幕,极目四顾,整个乾坤湾似被一层薄薄的灰纱覆盖,一时失去了往日山青水浊的本来面目。幸好有下雨侵扰,游人不是太多。大家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最佳位置,与乾坤湾合影留念。
乾坤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东南部38公里处。是一幅天然太极图,也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乾坤湾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流过,呈S形状,似太极“阴阳鱼”。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 。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乾坤湾成了观察天象的最佳之地。乾坤湾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的“和图”和“洛书”,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所有这些,都为乾坤湾赋予了特定的旅游内涵。
翻过一座山梁,沿斜坡上弯弯曲曲的木质栈道下去,有一个名叫清水湾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一湾清澈碧绿的清水,古时候还是一个出清官的地方。穿过摇晃柔软的“宣化”铁索吊桥,是“清风亭”和“清水关暑”。明清时期,这里是县衙所在地。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就到这里告状。断案官员能够爱民如子,两袖清风,加上衙门周围被一湾清水环绕,所以,人们就把这座衙门称为清水衙门。出了清水衙门,我在想,人们今天所说的“清水衙门”,与古代的清水衙门是否一样呢!
离开乾坤湾,我们从沿黄公路一路北上,入清涧,过绥德,到吴堡,沿途逆黄河水流而行。这一段行程才是真正的沿黄公路。人坐在车里,就能看到黄河水槽,有时甚至能听到黄河水流湍急的声音。这区间是著名的枣乡果乡,道路两旁的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粒粒红枣和其它果实,树枝随风摇摆,告诉着人们,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尽管这样,同学们还是来不及欣赏黄土高原美丽的乡村风景,来到了红色革命旧址米脂县杨家沟。
杨家沟,位于陕北米脂县城十里铺向东北约20公里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47年居住过的地方,也是当时中央机关的所在地。
在解放战争的转战陕北时期,一代伟人率领的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佳县神泉堡出发,于1947年11月22日来到杨家沟,在这里,他们来指挥西北战场的战斗和全国的人们解放战争。并于12月28日,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会议由主席主持。会上,作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以及他所写的《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十二月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杨家沟的窑洞里,伟人们和中央机关整整工作生活了四个月,直到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成功东渡黄河,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离别时,一代伟人动情地说:“陕北人民养育了我们,陕北的小米饭养育了中国革命......陕北是个好地方!”
END
作者简介
苏亚忠,陕西靖边人,当过教师,当过兵,现为新闻工作者。喜欢看书写作摄影。先后在《解放军报》《甘肃日报》《陕西农村报》《榆林日报》《陕北》《无定河》《中华散文网》《中国诗歌网》《西部散文选刊》《三秦文学》《环球经典文学》等报刊网络发表大量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榆林市三边摄影家协【三秦文学】苏亚忠:【读李俊山散文集《阅遍陕北都是歌》】会理事,榆林市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三秦文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