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刘学高:【天下清规出百丈】(散文)
天下清规出百丈
文/刘学高
从县城一路前行,路在重重叠叠的山峰中延伸,满山的翠竹,随风摇曳,历尽艰辛,眼前辉煌壮观的建筑群仿佛使人感觉进入了仙境。
深藏在大雄山中几乎与世隔绝的寺庙,素雅的色调,庄重和宁静中透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似皇家气派的殿宇,气宇轩昂的气概是当代人对它千年历史的应有礼遇!
跨过重重殿宇,静静感受着百丈寺的庄严雄伟和禅堂的肃静安详,仿佛能让你感受到深奥而艰苦的禅宗修行过程,时紧时松,有张有弛,有起有落!
没有游人的打扰,没有香客的骚扰,我与劳作的僧人轻轻地聊着,倾听他讲述走入佛门的心路历程。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陵、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主持修行改为“百丈寺”。
《江西通志》、《山川略》中记载:“百丈山奉新县西一百四十里,泻水倒出,飞下千尺,西北势出群山,有名大雄山。”站在山道旁,远眺百丈寺的形势,寺前有田地若江南水乡,蓄水如镜,倒影群峰;四周峦峰叠翠,白云飘渺;更有漫山遍野的修竹,随风摇曳。黄金色的山墙,赤红色琉璃瓦盖成的百丈寺就坐落在大雄山下。
大约在唐大历年间,(764—778),邑人甘贞好佛,舍财在百丈山修庵,取名“乡导庵”。突兀而起的大雄山下,开始有了梵香阵阵,香烟缭绕。
中唐时期,禅宗六祖慧能的高足马祖道一禅化于江西南康龚公山和洪州钟陵开元寺后归骨靖安宝峰。其法嗣怀海大师结茅宝峰,为师尊守灵,后在游方各地时,巧遇甘贞。大约在唐德宗兴元元年(786),甘贞礼请大师到大雄山下当主持,并将乡导庵更名为“百丈寺”。
当时的大雄山,人迹罕至。但随着一代禅宗大师的到来,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怀海大师开堂讲法,收授弟子,一时百丈山“庵庐环绕,供施仍积,徒众愈多”。
跨入山门,但见大雄宝殿巍峨屹立。大雄宝殿右侧原先的客房已改为玉佛殿和祖师殿。玉佛殿供奉释迦摩尼佛的法像。祖师殿供奉的是百丈寺开山祖师怀海和尚,这座怀海大师的坐像金碧辉煌,白眉修长,端庄慈祥,栩栩如生。
怀海大师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培养出一批重要的禅师外,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禅宗的基本戒律,这一历史功勋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中国禅宗五大宗派内的二宗——沩仰宗和临济宗都属百丈怀海法系;而临济宗又衍生出了杨岐、黄龙二宗。故而才有这“续佛慧命振宗风”之说,这点名了怀海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百丈寺后是一望无际的竹林,参天蔽日,苍翠欲滴,清新可人。山间小径,麻石铺就,黑黪黪,光溜溜,野草杂生于缝隙,蜿蜒延伸,消失在遥远的深山莽林。沿着山谷小行,便见两块巨石高耸,下面略显长方形的石上刻着西堂智藏赞怀海大师的话:“灵光独濯,迥脱尘根,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岩石长满了青苔,石面发黑,圈圈白色的苔斑布满石面,红漆正楷大字虽入石三分,但因岁月的蹉跎,也有些难以分辨。此石上方,一块三角状的巨石突兀而立,这便是百丈寺镇寺之宝——上刻“天下清规”四个大字。据说,这是柳公权亲笔所书,右上方还刻有“碧云”两个字。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摩尼还是当净饭王太子时,性好沉思生死的大道理,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因为还指望太子继承王位。所以,他特意安排太子出游,以解郁闷。一天,太子在城外见农夫们在烈日下躬身劳作,汗流浃背,苦不堪言;又见犁头翻开过的土地,种种虫类或被切成两半,或翻滚暴露在外,被众鸟争抢吞食。此惨状深深地打动了太子仁慈之心,也许这既是佛教“生老病死”四苦说的最早起源。但影响更大的则是,印度佛教逐渐形成了“沿门托钵”的行乞制,规定和尚每日须托着钵盂沿途挨家挨户去乞讨,以解决衣食问题。按印度佛教的戒律,僧人们是不允许掘土耕地的,因为犁、锄头入地,必会危及诸如蚯蚓、蚂蚁、螺蚌之类的生命,这是杀生,是断然不可以的。佛陀便教导僧众要“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东汉时,佛教东传中国,僧人们主要沿袭了“沿门托钵”的制度,或由香客、居士们供奉。
到了怀海大师驻赐百丈山时代,在这:“人烟四绝”之地,如何供越来越多参禅者的衣食,成了怀海传法的关键问题之一。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勤研佛经,探究禅理,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开创农禅并重的实践,强化丛林组织形式,他直接宣布:“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而怎样才能做无求人、无依人?当然是扛起锄头去垦荒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次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
站在“天下清规”石刻旁,仍可透过碧绿的竹林,看到百丈寺前连片的田畴。千百年前,怀海大师,又带着多少僧人实践着他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呢?
巍峨大雄山下这种农禅之风迅速地传开,成为中国化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怀海大师在艰苦的农禅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所谓“普请制”,亦即请所有的僧人们都参加劳动,上下齐心协力,自耕自足。这一普请制,正是构成《百丈清规》中最重要内容之一。怀海大师顺应历史潮流,折中佛教中大、小乘戒律,制定了“清规”,后世称《百丈清规》,被誉为“励禅门之成行,为一宗之洪范”。虽然这一清规在宋代即已失传,但为后代各种禅门清规所融入。
至元代文宗天历二年(1329),临济宗传人广慧德辉大和尚出任百丈寺方丈。他奔走于京师,利用其政治影响奏请重编统一的《百丈清规》。六年后,德辉大和尚修成了《赦修百丈清规》共八卷,次年由朝廷颁行天下,这即是今日天下丛林共同遵守的佛门清规。
离开石刻,拐过一个山坡,蓦然可见一个小小的岩洞,浅浅的几乎躲藏不了一个人,看上去,就是一块巨石压在两块小岩石上形成的空隙而已。然而,这块大岩石上赫然镌刻着“野狐岩”三个大字。岩石上方挺立着一棵小松树,周边的野草密如一层厚厚的毯子,严严实实地包住了这个小洞。原来,这里正是发生禅宗历史上最著名公案之一的“野狐禅”所在。
传说,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在上堂说法的时候,常有一老者站在后面听讲,听完了就随大众离开。不知是谁,也没人关心。一日,怀海禅师升堂说法后,众僧皆退,唯老者不走。怀海禅师问:“你是何人?为何不退?”老者说:“某非人也。还在禅宗初祖摩诃迦叶时,某便在百丈山说禅。有学人问:‘修行者还落因果否?’某言:‘不落因果’。(不落因果就等于说不会落入因果定律当中,这样就是“拨无因果”的大邪见了。结果就因为讲错这一句话,五百世都堕落作野狐狸。)哪知因为这一转语,某即堕为野狐之身,今已五百年矣。恳求大师一转语,破此玄关,让某从野狐之身上解脱出来。”
怀海禅师沉吟一会儿,说:“请问吧。”老者云:“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否?”怀海当下即答:“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这两个观念是天差地别的)。老者大悟,再三感谢,并说:“某已脱野狐身亦,希望大师能到后山以亡僧礼葬我。”随后不见,怀海即召令众僧,宣布:“食后送亡僧。”众僧面面相觑。一众皆安,寺内亦无病人,何处此言?斋后,怀海大师率众僧至山后岩下,以锡杖挑出一只死狐狸,依佛门规则,以僧礼火葬之。后来,佛门以不懂禅法者为“野狐禅”一词,指对各种事理浅陋无知或一知半解者,又指外道、异端。
此刻,棒击磬声传来,我知道,出家人过午不食,便沿路返回,用完斋饭,吃过茶,按寺僧所指,出了山门,拐上一条窄窄的山道。石道已被磨得光滑圆润。走在湿润的小道上,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心想,这一定是一条唐宋古道,千百年来,有多少僧人、香客、文人墨客往来于此?山道默默无语,却承载了无数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证过数不清的虔诚信众,点点香火。就这样想着、走着,走着、想着。一个小洼处,忽现一座房屋的废墟,条石码就,台阶依然,上半部却拆除了。四周山峰环抱,显见得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屋基中间一块圆形石质的宝顶,原来,这就是怀海大师舍利塔的遗址。怀海禅师于唐宣宗元和九年(814)入灭,寺外的怀海墓塔,历经1180年的(1994年)岁月变迁,如今,只有山风摇曳着林木,仿佛还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世寿九十五岁圆寂的怀海大师的舍利子就葬在眼前这全毁的墓塔中。
禅宗有个“念佛是谁”!这是禅宗修行中著名的参话头,不知道曾经开悟过多少修行之人。我反复默念着,感觉似懂非懂,却始终无法用直白的语言加以解释。心未定,看来我是无法顿悟了!
百丈山山环水绕,若青莲绽放,云遮雾罩,若人间仙境;寺在山中,山在云中,云在风中。云海佛国,禅林圣地,众多的禅机故事,启悟着人性……
游历了大江南北诸多千年禅寺,可心中却总是装着世俗。眼前的一切还是无法让我的心得到安宁。由此注定,我只能是个过客。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本期责任编辑:鱼儿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