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孙苇:【只为点滴的记忆】(散文)

只为点滴的记忆——农忙记事之三

按   场

时令已进入公历6月,空气中氤氲着小麦成熟所特有的清香。“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的收获季节—一向辛勤劳作的农人们望着随风翻滚的麦浪却并不着急,再让它熟几天,只要不熟掉麦脖子,反正有收割机。且拿着口袋或开着车,站立于自家的麦田头,或索性与几个牌友在树荫下杀个“人仰马翻”!

四季的更迭,周而复始的季节,听着子规的鸣叫,肌肤承受着六月骄阳和麦芒的爱抚,徜徉于麦垄间的我,心中总有一丝的惆怅!

现在的农忙季节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忙碌气氛,新时代的农人们再也不必“昼出耘田夜绩麻”了。而我,每到这样的季节,记忆的深处,总也抹不掉农忙前的序曲—按场!

不知是不是这个“按”,按照下文的程序,我认为是带“足”字偏旁的加上个“安”字最为合适。与现在的孩子说,他(她)们根本没有印象,等于对牛弹琴。像我这样50多岁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家孩子深有印象—那是每年农事中必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按照我们当地的方言,姑且叫它“按场”吧。

每年一进入六月或十月前,把属于自家的荒芜一冬或一夏的闲置场地,先用锄头耪(pǎng)起地面表皮,一般地多用手扶拖拉机耪起来。家中人口多的不紧不慢,常常是由一位种地多年的老巴式的老人,扛着锄头,光着膀子,像对待自己快要出家的闺女认真仔细地梳理,磨得发亮的锄头把和月牙形锃亮的锄头轻快地来回于场(cháng)面,耪起来的地皮表面均匀细碎---如同刚出炉的切好的油饼!这一点,手扶拖拉机刨起来的与之相比要逊色的很。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年迈的身体硬朗且活泼开朗的二伯公,六十多岁的年纪,赤裸着从一开春就暴晒于阳光下黝黑油亮的古铜色的脊背,一个人优哉游哉地在偌大的场面,以一位本分的农人娴熟的耪地的姿势定格于六月的骄阳中,那流畅于宽敞的两个膀臂间的汗水常常惹得孩子们不经意的想用手擦拭的欲望,每当此时,二伯公便会笑呵呵的停下来,放下锄头,走到树荫下,蹲下来,装一锅旱烟,任由孩子们爬到其脊背上无所顾忌地玩耍,心满意足地欣赏“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杰作。别人多有不解,常问儿孙满堂的二伯公,为什么每季都他一人耪场?二伯公满脸得意的神情“他们耪的场,猪拱地,我看不中”。儿孙们看着他的倔强劲充满爱抚与无奈,敬佩于老人农活的精细与执着!

上述的过程习惯于叫“砍场”。接下来就是“晒皮”——用镂地爬子搂细碎、均匀。常常需要2--3天的晴天暴晒,并有专人看管场面,防止不经事的孩子们玩打“尘土仗”而使场面坑坑洼洼,每到此时,各家各户约定俗成地管好自家的孩子和鸡猪,不让其登临“大雅之堂”。

而后就是挑水、均匀地泼洒于场面—泼场。常常是全家行动,场面也最为精彩。锅碗瓢盆——能盛水的统统用上!在场的中间放置一个大盆或水缸,由一位水洒泼均匀的一般是年老的长者泼洒,年轻力壮的挑水。这里面有技巧,水必须泼洒均匀,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然地上积水,高低不平。一般泼场多选择在晴朗的傍晚时分;经过一夜水的浸侵,次日天未亮之时就得开始真正地“按场”了。

先试一试经过一夜水浸侵的场面能否撑得住人,而后密密的均匀地撒上麦糠或锯末于场面,这时,家中年轻力壮者义无反顾的走出来,用碌栝拽出自家的青皮碌碡,用缠于脖子上或手臂上的绳索,纤夫般的以场面中心为圆心、以绳索与青皮碌碡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周运动。家庭劳力少的常常自发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场面很是壮观,相邻的几家场面联合在一起,一边说笑着一边紧张地劳作着;可别小看了这个环节,套碌栝的绳索内短外长,拉拽碌碡转动的常常是2--3人,多见于2人。这里也有它的技巧性,内收外放,不能凭借你有劲蛮干!拽碌碡内侧绳索的少使劲,只是象征性地拉扯绳索,主要是拽碌碡外侧绳索的多使劲,掌控碌碡的圆周运动,内侧的人使劲多了或绳子长于外侧,碌碡往外跑或直线运动,碌碡的两头不是一样粗细的,像一个圆台形状,内侧小外侧大,这时碌碡会发生逆转,小头在外大头在内滚向拉扯外侧绳索的人,有时躲闪不及,滚动的沉重的碌碡很容易滚伤拉扯外侧绳索人的脚后跟。每年的这样季节,我都与自家的三爷一起常常从夜里的三四点钟开始忙到早上的七八点钟,要是晚了太阳出来了,把头天晚上泼洒的地面晒干了,没法按。第一次按场,看着在外侧拉扯碌碡、喘着粗气、大汗淋漓的三爷,我一个劲地拽,险些发生了上述的危险之事。三爷十分爱怜地看着我,向我讲述了要领,几圈下来,爷俩配合得十分默契,三爷这时也很平和地不再如刚才那样地喘着粗气了。听着碌栝发出的有节奏的音响,看着场面随着碌碡有规律的圆周运动滚过的石槽痕迹,麦糠有力度地镶嵌于地表层泥中,很是佩服三爷泼洒水的把握度!临场二嫂家的侄子由于头晚泼多了水,碌碡不打转,地面透酥脚底打滑使不上劲,生拉硬拽碌碡、活生生地把场面揭了一层皮,气得二嫂只能干着急,得让太阳再晾晒场面一天。

随着场面圆周运动半径的逐渐缩短,按场的场面渐进尾声,另一种情愫却日渐增长—拉扯碌碡时真正的摩肩接踵、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与言传身教的农活技能、亲情间的温暖……都与这看似枯燥无味繁重的农忙季节中升华!一季下来,不谙农事的毛头孩子也能有板有眼地挑起了农忙时的一切。

刚刚按好以后的场面,最怕猪、驴等的蹄印;其次是怕下雨。下雨了,一切都白忙,还得重新按场。所以,农人们十分关心天气变化情况。晒到青皮锃亮,这样的场地,用碌碡在上面碾压作物,粮食不嵌入于土中。被父母看管一星期的孩子们早已垂涎于那亮如明镜的场面,征得父母的同意,他们雀跃般地飞向场面,翻筋头、撂螃蟹、学着布谷鸟的鸣叫……尽情地玩耍!瓜熟蒂落的各类农作物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在农人们满足而又紧张地劳作中陆续登场,真正地农忙季节拉开了序幕。

而今,谨记父辈“耕读为本”的农家出身的我,每逢农忙季节,利用周末或假日,徜徉于三爷的麦田,谈不上什么帮忙—根本也用不着帮忙了(前文所言),只为呼吸着新鲜成熟的麦子的清香,体验六月麦田间翻滚的麦浪,小心翼翼地搜寻儿时满是麦田的“麦贞子”和安巢于麦秸杆之间的鸟窝---现在是痴心妄想了!看收割机于瞬间的杰作,重温昔日农人们的辛苦与今日的欣慰。昔日熟稔的繁杂的农事,随着现代化大型农机具的普及渐行渐远……而我记忆的深处却很难忘记,于是才有了这篇拙文—只为点滴的记忆!

碡又称“碌轴",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农村大量使用。

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擅长于论文、新闻报道、小说、诗歌以及散文写作,有多篇论文被中国龙源网、中国核心期刊收录;作品多发于《高考》《作文成功之路》《语文周报》《初中生世界》《新沂市报》《新沂教育》以及新浪博客。业余爱好钓鱼、书画、喜欢行走于乡村的田野间,感受那份真实地乡土生活!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打击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主  编:岭南鱼(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崔启昌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慧 子  米兰花

     姜建洲   毕廷娟  鱼 鹏

     张云峰   王敬军  谢 雷

     水云天      唐桂英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  子

本期编辑:余   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与你一起

发现文学之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