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2000年仰韶文化为何在4900年前毁灭?学者:并不是发生大洪水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喜欢研究上古史的朋友,对于三皇五帝既熟悉又陌生。三皇五帝到底是上古大神还是古国先王,历来存在很大争议。而仰韶文化,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著名的古文化之一。仰韶和龙山,一前一后,构成了华夏民族上古史的主体。那么,仰韶到底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呢?三皇五帝和它有什么关系吗?这一篇为你详细解说。

发现仰韶文化

要说仰韶文化,自然不能不提到仰韶文化之父-瑞典人安特生。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918年的中国,刚刚结束了满清帝国的封建统治,北洋军阀政府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瑞典人安特生,此时在农商部担任矿政顾问。

矿产资源,对于当时的北洋政府而言无疑是来钱的重要门路。具有探矿经验的安特生被雇佣去找矿,却意外的在河南省 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史前文化的彩陶。这个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中国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事让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人大吃一惊。

安特生把这个史前文化命名为“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后来安特生又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1925年,他提出了仰韶文化六期说,把仰韶文化分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跨度为公元前3500年至前1700年,其中仰韶期为前3200年到前2900年。

不能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安特生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他因此也得出一个结论:

“中华文明来自西方。”

这就是著名的中华文明西来说。

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把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可能同源。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结论: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支以彩陶为器物代表的外来农业文化进入黄河流域,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史前文化。中华文明来自西方中亚地区。

当时,除了安特生的这个结论以外,还有不少西方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多数认为中华文明源自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地。

后来到了1943年,在梁思永发现了著名的河南安阳“后岗三叠层”后,安特生把仰韶文化的绝对年代修正为前2200年至前1700年。此时,齐家文化被中国学者从仰韶文化中剥离出去,安特生的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年表被基本否定了。

以夏鼐为首的中国学者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仰韶文化体系。

仰韶文化研究,从西人主导年代进入到了国人主导年代。但不可否定安特生对此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国学者用自己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方式,掌握了话语权,彻底否定了西方人所谓“中华文明西来”的观点。

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后来并没有成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以质朴无华的黑陶为代表,以部落间战争为手段的龙山文化后来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方向

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仰韶文化,其器物却比后来晚了上千年的龙山文化更为精美!这个不符合艺术发展史规律的现象,却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实。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所有文化艺术水平较高的古文化类型,基本都灭亡了,只有对艺术创作兴趣不大,务实好战的龙山文化的各种类型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后来华夏民族之本。

三皇五帝之一的黄帝,就是通过坂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打败了竞争对手炎帝和蚩尤,成为了五帝之首的。

龙山时代,始于公元前2600年,终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长达500多年时间,恰好符合史书记载的五帝时代之年。后世学者把五帝时代和龙山时代并联起来,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真相的。

黄帝,颛顼到帝尧,帝舜,肯定不仅仅是传说,而有其真实的历史原型在。

典型仰韶文化的三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仰韶文化的认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主导。

该所认为,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大仰韶区,包括了黄河中游的广大地区,而典型仰韶文化则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陕西,陕西,河南西部。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是仰韶文化一脉相承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卷 第四章》

要详解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不可不知。

半坡文化,是以西安半坡遗址为典型代表命名的仰韶文化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其年代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推定,大约在公元前4900年到前3800年,前后延续千年以上

这个年代比安特生最早提出的仰韶期在前3200-前2900年要早得多了。

半坡时期的先民们,还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彩陶文化已经很成熟,以红地黑彩为主,有鱼纹、鹿纹,蛙纹、人面纹等,还有直线,折线,三角,圆点等几何纹饰。主要流行仰身直肢葬式样,儿童用瓮棺埋葬。半坡文化的晚期,流行的是多人二次合葬。主要食物是粟,可能已经进入到了农业生产状态,但采集和渔猎还占有非常高的比例。

半坡时期的人们,流行的是族外婚,知母不知父!

此时尚未发现一夫一妻合葬墓,就是证据。

由于这种族外婚制度,是男子出嫁到其他部落,生下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跟随母亲生活。中国早期的王朝,王位继承制度多为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举个例子,黄帝之子此时不是娶妻而是出嫁,并且出嫁也不是固定一个部落。他嫁到炎帝部落生下的孩子,就跟随炎帝部落姓,并不属于黄帝部落。所以,黄帝部落酋长之位,是先传给黄帝的兄弟的,再传就是传给姊妹之子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山海经》中说少昊抚养黄帝之孙颛顼长大,就是这种族外婚制度的真实写照。

这个现象和今人认知的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三皇五帝世系非常复杂,难以解释的根本原因。

半坡之后,是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距离陕西西安半坡遗址220公里,此地属于地理学上汾渭平原的范围。

而后来的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也属于汾渭平原这个范围。西王村遗址距离庙底沟90公里,距离半坡遗址120多公里,恰好就在庙底沟到半坡的路上。

河南三门峡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来源尚未完全搞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源于陕西西安的半坡文化而不是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

它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前3600年之间。而西王村文化,位于黄河大拐弯的山西芮城县,其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2900年间

也就是说,西安半坡-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山西芮城西王村,这三大文化一脉相承,从公元前4900开始延续到前2900年,前后时间为2000年。

仰韶文化的其他类型

在公元前4900-前2900年的这个两千年里,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们还处于天下大同的阶段。

此时,父系氏族公社尚未形成,氏族里属于共产制家族经济,生产资料和财产不多,多数属于氏族公有。

母系氏族阶段的首领不一定是女性,但血缘关系肯定是以母亲为主导的。部落和部落之间相距较远,地广人稀。由于剩余物资较少,此时尚未出现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天下为公,其乐融融,确是此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典型仰韶文化还影响到了河南河北地区。

河南南部和中部,在原来是裴李岗文化(前6200-前5500年)覆灭之后,前4600年前后,一部分幸存的裴李岗人慢慢繁衍生息,在仰韶文化的影响下恢复了生机,发展出了下王岗文化。该文化一直延续发展了近2000年,在前2700年前后,龙山时代来临的前夜消亡。

裴李岗人类的另一少数孓余,则经过了1600年才死灰复燃。在前3900年,河南郑州地区的人们在学习仰韶文化后,发展出大河村文化。这两类文化以前都被视为仰韶文化。

河南北部靠近河北,在原磁山文化(前6100-前5750年)消亡之后,又经历了1000多年,大致在前4500年河南安阳地区诞生了后岗一期文化。但这个文化没有坚持下去,它在前3500年左右再次消亡。400年后,当地又出现了一种新文化,考古学界称之为大司空文化(前3100-前2700年)。

这两类文化也被称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为何消失?

整整2000年的彩陶文化,在黄河中游的汾河和渭河平原广为流行,也因此影响到了其他周边地区。那么,为什么文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前夜,仰韶文化全部毁灭了呢?

研究表明,主要原因是气候。

研究表明,在全新世,地球发生了四次世界范围内的气候突变。这种气候突变并不全是大洪水,而表现为突然的干冷事件。

来自中国北部糜地湾的资料显示,距今大约5340年至5290年和距今5070年至4670年,发生了间歇性的干冷事件。

而考古学显示,距今5300年前后,长江中游领先的大溪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安徽凌家滩文化几乎同时灭绝。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北方辽河流域领先的红山文化消失,仰韶文化也在100年内消失了。

对比上面的干冷事件的年代,我们发现,四大文化消失的时间,分别对应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范围的干冷事件。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一年没有收成人民就可能死去大半。

连续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干燥少雨,让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靠天吃饭的先民们很快陷入了绝境。这或许才是5300-5000年前四大文化灭绝的原因。

结语

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高举彩陶的伟大旗帜,却没能在农业技术上取得更多的进步,在面对千年一遇的全球性干冷性气候突变过程中,倒在了文明的前夜。

为什么后世对于炎帝神农氏那么推崇?就是因为神农氏发明的农业生产科技,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的无助局面。自从驯化了粟、稻等谷物,人们开始有了粮食储备,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会再因为一次灾 年就全部毁灭。

农业的发明,确是文明诞生的重大前提。以此观史,炎帝神农氏确实堪称中华文明之祖。视为农业之神,一点也不夸张。

赫赫炎帝,民之父母。植稻育粟,允有下国。号为神农,华夏共祖。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文明时代-龙山时代即将来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