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攻坚】腹内肿物?其实可以这样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现代仪器检查出“肿物”的情况,都让人有强烈的危机感。中医是如何将这些“肿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中医究竟可以做什么事?可以做多大的事?且看以下病案。
首诊医案
刘某,女,41岁
时间
2019年4月26日
地点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主诉
发现左下腹肿物1年
病情摘要
患者1年前阴道出现咖啡色分泌物,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妇科彩超提示左附件包块,未进行特殊处理;后于当地行中医治疗,效果不明显。1月份复查发现包块增长近10mm。同时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伴小便灼热感,患者自诉时可明显扪及左下腹包块,遂至省中医门诊就诊。
手术史:二尖瓣置换术史,黄体修补术史,引产术史。
曾服药物:华法林,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
刻下
怕风,怕冷,怕热,无发热,口不干不苦,汗出可,时有头晕,耳鸣,肌肉酸痛,手足怕凉发麻,大便日1行,成型质可,小便尿频尿急,夜尿多,胸闷,腹部不适,肚子发凉怕风,腹胀,矢气频繁,饮可,饮温,纳差,眠差,难入睡,梦多,末次月经是4月2号,周期20天,经期4天,痛经,血块,白带无异味,经期小腹冷痛,近一年月经周期不稳定,多为半个月1行,量少
查体
脉浮细缓,舌紫红嫩,苔薄白腻边齿痕,下睑淡白边红,面部色斑,面色萎黄,腹满压痛,下肢袜痕,手凉。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里虚,里寒,水饮
阳明里结,外结
处方
1.龙骨干姜附子汤
龙骨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等分 醋煮面糊为丸(醋即苦酒,面糊用粳米代替)
2.外台四逆加人参吴萸枳实汤
吴茱萸 人参 川芎 桔梗 甘草(炙各四分) 枳实(炙三枚) 干姜(十二分) 附子(炮八分) 曲味(二十分炒)
3.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分析
经典经方的表里观,正邪观,津液观是统摄着病机的,用三观去看病机的话就会豁然开朗,比如说这个患者,表上有伤营,太阴有里寒水饮,阳明有里结外结,那么先用表里观去看的话,这个患者表上虽然有伤营,但是里的寒与水饮更为凸显,那么治疗的方向就应该偏向里的层面;用正邪观去看的话,患者有怕风怕冷怕热,但没有发热流涕这一类现象,加上里有津液的绝对不足(下睑淡白,月经量少),是不是就可以得知,患者是因为津血的减少而表上不能温煦推动防御导致的怕风怕冷怕热,属于正虚,那么治疗的方向就会偏向扶正,而不是祛邪;用津液观去看的话,表的层面在正邪观里也就剖析过,剩下太阴和阳明的矛盾,太阴的寒饮停滞,津血不能温煦濡养,所以才出现的阳明里结,所以阳明里结是被约分掉的,那么治疗的方向就应该偏向太阴虚寒,总的治疗方向是治疗水血同病加里寒再兼顾表的营血不能温煦。
回过头看方子,第一张方子是龙骨干姜附子汤,就是立足于太阴的层面,去温里化饮,第二张方子外台四逆加人参吴萸枳实汤,是在温里的基础上给予邪气出路;第三张方子是立足于患者津血虚的本质,补其津血,温其中。
一诊后随访
时间
2019年5月22日
随访概况
服药后精神好转,症状基本同前无变化,5月20号复查彩超提示左侧囊性肿块缩小近一半,右侧囊肿消失
二诊
时间
2019年5月24号
地点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刻下
口不干不苦,纳差,腹凉,大便日1次,偏硬,小便无频急,色黄,不灼热,夜尿0-1次,怕风怕冷,手足不凉,手足发麻,汗不多,心慌胸闷,胸背内拘急感,眠差梦多,白带多,浅褐色。
查体
脉浮细缓,舌淡紫红嫩苔薄润边齿痕,下睑淡白边暗红,腹薄拘,下肢血络,轻度甲错,手潮手凉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里虚,里寒,水饮
阳明里结,里燥轻证,外结,外燥轻证
处方
1·外台四逆加人参吴萸枳实汤
吴茱萸 人参 川芎 桔梗 甘草(炙各四分) 枳实(炙三枚) 干姜(十二分) 附子(炮八分) 曲味(二十分炒)
2·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3·外台芍药甘草附子芎藭汤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 附子(炮)三两 川芎三两
分析
患者仍然以里为所急所苦,所以二诊的处方也避开了攻表的法度,继续予以温中养血除痹的方案治疗。
二诊后随访
时间
2019年6月19日
随访概况
已无腹胀腹痛,小腹冷改善,睡眠转佳。
小结
经典经方立足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还原《伤寒论》的架构,是一套逻辑缜密的体系,落实于临床往往奏效迅捷,只有回归经典,中医才能在现代砥砺前行。
整理:许家俊
编辑:颜国进
医生介绍
快速加星标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谦川的文章入口?按照下面的步骤就能找到!
这
个
平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