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女王²】欧仁妮皇后:繁华不再,往事如烟,人最大的幸福是与自己和解

摆脱历史的枷锁

才能获得未来

这是【十大女王²】第 10 篇文章

霍欧仁妮·德·蒙蒂霍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是西班牙贵族的女儿,与茜茜公主齐名,是一个风情万种,充满魅力的女人。

拿破仑三世在成为皇帝后,一心想着如何与欧洲的公主结婚,也好为自己拉拢一些盟友,可谁料,三世的求婚之路充满了坎坷,她曾想着与维多利亚的女儿结婚,却遭到了拒绝。

后来,他遇见了欧仁妮,据说是一见钟情。当大家听说皇帝要结婚的消息后,都有些诧异,皇帝的堂弟、前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国王热罗姆·波拿巴之子拿破仑·热罗姆曾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当他听说消息后,立刻前去面见皇帝,与他讲道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

“你再认真考虑一下与蒙蒂霍小姐的婚事。我承认她漂亮,很招人爱。如果你确实喜欢她,就去爱她吧,但不要和她结婚,不要让她成为皇后。法国人会怎么说?全欧洲人会怎么说?你们的结合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法国也会深受其害。我恳求你悔了这桩婚约。你被蒙蒂霍小姐迷得神魂颠倒,这很正常,因为她倾国倾城。让她做你的情妇吧。你可以花一大笔钱来结束这场闹剧,但别再纠缠下去。”

有传言说他不想让三世留下子嗣,以便自己可以从中获利。但这种传言都只是小道消息,太八卦,不足为信。

皇帝并没有将堂弟的苦口婆心放在心上,他似乎已经拜倒在了欧仁妮的石榴裙之下。由于热罗姆一直反对三世与欧仁妮在一起,因此在之后的法国宫廷中,这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欧仁妮经常拿热罗姆当出气筒,处处与他作对。

1853年1月,45岁的拿破仑三世与27岁的欧仁妮在杜伊勒里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拿破仑·热罗姆是一个什么话都忍不住要说出去的人,他的情绪都写在脸上,有人说,他就是一个愤世嫉俗、不满现状、有明显宗派倾向的人。但他与拿破仑三世不仅情投意合,而且在很多问题上所见略同。尽管他是自由主义者,甚至有时思想偏激,但与拿破仑三世隐隐约约的社会主义思潮不冲突。

当时除了热罗姆,法国大众对这桩婚姻也感到意外,但欧仁妮皇后的美貌和优雅迅速征服了公众,她在任何重大场合都表现得大方得体,无可挑剔的风度折服了无数王公贵族。1867年,她曾和号称“欧洲最美丽的皇后”——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在萨尔茨堡举行了会晤。两人的美艳和风度谁更胜一筹?这甚至还引起了持久的争论。

拿破仑与欧仁妮的性格在某些方面是截然相反的,拿破仑的视金钱如粪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对大臣十分大方,与大臣们贪恋金钱的形象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欧仁妮皇后却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她的精打细算也是出了名了。据说,没有人能从欧仁妮手中得到半点好处。

欧仁妮性格热情,充满活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和奢侈的派头都非常热衷。即使离开巴黎,她也会参加派对、晚宴、野餐、运动等活动,并会带上适合各种场合的服饰,包括昂贵易碎的装饰品。

那个时候的欧洲女裙结构繁复,如何将精美琐碎的女式成衣妥帖地装进箱包,这是一项技术活。路易·威登就是凭借这个手艺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很快成了行业名人,高超的打包技术在上流社会流传开来。而他最大的客户,就是欧仁妮。

毋宁说,法国人对艺术的追求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之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还是现在的欧仁妮,都引领了当时的社会潮流。玛丽·安托瓦内特热衷于头饰的创新,带动了一大批效仿者;拿破仑皇帝和他的皇后约瑟芬,更是身体力行,在宫廷内外提倡奢华的服饰风格;欧仁妮皇后确立了时尚的品位和高度,皇室的争奇斗艳使高级定制发展成一个行业,将法国推至奢侈品产业的最前沿。

除了路易·威登外,与欧仁妮打过交道的奢侈品牌还有娇兰香水。1853年,娇兰为欧仁妮调制了皇家香露,从而被获准使用皇族标志的蜜蜂,至今,这只作为波拿马王朝标志的蜜蜂仍然可以在娇兰的包装上看到。

早年的时候,有一次,奥地利的公爵到巴黎就任驻法大使,公爵夫人为自己在舞会上穿什么衣服而发愁,高级服装定制之父查理·沃斯抓住机会向公爵夫人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稿,于是,公爵夫人便以每套三百法郎向他订制了两套礼服。在宫廷舞会上,穿着沃斯礼服的公爵夫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欧仁妮赞叹不已,问她:“这件衣服是谁设计的?”

“是一个刚刚来到巴黎的年轻人。”

“是吗?我想见见这个新人,明天上午请他到我这里来。”

于是,沃斯开始为皇室工作,欧仁妮将沃斯领进了欧洲贵族及富豪圈,后来就连茜茜公主也穿着沃斯为其定制的服装。

这一时期的法国,充斥了各种奢华之风,新的资产阶级兴起,逐渐有了购买力,这些新富阶层的人迫切地需要用各种奢侈品来显示自己具备能和传统贵族相提并论的实力。“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正能形容这类群体的消费心理。大量奢侈品牌在这个时期成型,并一直将其辉煌延续到现代,如娇兰、卡地亚、爱马仕等。

不过,在奢华之风的笼罩之下,法兰西第二帝国也面临着危机,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法国军队跟着英国军队来到了巴尔干半岛,共同对抗俄国沙皇。当时,法国没有理由卷入战争,或者说,战争不是法国的必选项,拿破仑三世之所以还选择战争的理由非常简单,他想与英国搞好关系。

欧洲另一个新兴崛起的普鲁士,法国却始终与之处于紧张状态。当时,德国统一的呼声愈演愈烈。1867年,卢森堡事件差点提前爆发了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希望自己帝国的领土能增长一点点,哪怕是一点点也心满意足了,于是他便在普鲁士的支持下与荷兰国王威廉三世进行谈判。

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同意向法兰西交出卢森堡大公国,但条件是拿破仑三世必须确保普鲁士赞成这一安排。就在双方即将签署条约的最后一刻,奥托·冯·俾斯麦明确表示:德意志的民族情感十分强烈,如果卢森堡果真易主,他将不得不向法兰西宣战。同时,奥托·冯·俾斯麦公开了与南部各邦国的秘密协议。这些事彻底摧毁了与拿破仑三世维持旧日情谊的最后希望。拿破仑三世说道:“我遭到了欺骗。”

这场危机差点演变成了一场战争。

拿破仑三世的想法难以揣度,他似乎已经认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没有证据表明他希望开战。拿破仑三世开始着手准备:重整军队、扩充兵力、引进新武器,同时四处寻找盟友。

法国开始与奥地利结盟,企图共同对抗普鲁士。

随着法国内部自由主义的高涨,到1869、1870年时,自由主义者陆续占据了政府各部门的重要职位,拿破仑三世也趁机将他志在改革内政的想法公诸于世。不过就在皇帝跃跃欲试的时候,宫廷中出现了一股可怕的力量,力量的背后正是欧仁妮皇后。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扼杀拿破仑三世的自由主义梦想。

拿破仑三世希望发动一场政变,企图清除那些落后的专制党,但欧仁妮也在积极筹备自己的计划。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霍亨索伦事件”发生了,喜极而泣的“皇后党”一边抹着兴奋的眼泪,一边欢呼“真是天赐良机!”他们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女王因为私生活放荡而被西班牙贵族和人民嫌弃,被推翻了,王宫贵族们希望找一个旧国王的亲戚来继任,在俾斯麦的推荐下,其中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有远亲关系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成为了候选人,当时,这个消息不幸走漏了,很可能是俾斯麦故意泄露出去的,引起了法国的不爽。

这件事让皇后党非常高兴,但很快,他们就失望了,因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决定撤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决议。事情很快就又来了一个转弯,当贝内代蒂伯爵急匆匆来面见威廉,并且让他做出对法国的保证后,俾斯麦出手了,他篡改了拉齐维尔公爵准备公开的关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对法国政府做出的书面承诺。于是,大战一触即发。

有一位历史学家说,1870年战争完全是由欧仁妮皇后及其党羽一手煽动起来的。据莫瑟尼将军后来回忆,欧仁妮皇后流亡佛罗伦萨期间曾亲口对他说法国本可以赢得那场战争,从而确保第二帝国屹立不倒,也可以使教皇的势力范围不受影响。

但我认为此说不妥,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下,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站在普鲁士的角度去看,要想完成德国的统一,其中最困难的一点就在于德意志联邦中几个靠近法国的诸侯国,俾斯麦只有树立一个强敌法国,这些境内的诸侯才会听话,否则,就算德国未来统一了,向心力也不会那么强,随时可能会解体。

因此,普法战争是无法避免的,有没有欧仁妮,都会爆发。而普法战争的起因,可以说,俾斯麦敏锐地抓住了法国宫廷内部的这一派声音,故意激怒法国。而且,俾斯麦选择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发送给电报,即7月14日,法国的国庆日。

1870年的拿破仑三世,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欧仁妮对此不可能不清楚。以前我回头看普法战争,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俾斯麦身上,这一次由于要写欧仁妮,因此找了很多关于欧仁妮皇后的资料,才发现,普法战争背后还有欧仁妮的影子。

毋宁说,欧仁妮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她手下的人甚至都不敢公开对她说一个“不”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欧仁妮皇后闹闹情绪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无非是想刷刷存在感,耍耍小女人的脾气而已。

7月底,连骑马都已困难的拿破仑三世带领一批厨师、仆役、侍从以及14 岁的皇太子亲临菜茵前线。除8月初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胜之外,法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接连败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普军长驱直入。

8月31日,拿破仑三世费了好大力气,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大势已去,我们已经无力回天。”

前线的指挥官希望皇帝回到巴黎去,但皇帝接到了来自巴黎欧仁妮皇后的信件,让他别回来,因为他一旦回来,可能命都不保了。

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3日,法国战败以及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巴黎,引起了一阵骚动,一群共和派人士立即行动起来。9月4日,共和派在巴黎市政厅成立临时国防政府,其名义首脑是特罗胥,但掌握实权的是甘必大。眼见大势已去的摄政皇后欧仁妮就在一位美国牙医的帮助下逃出巴黎,不久之后便去了英国。拿破仑三世则被关了半年,后来被释放,重获自由后的他,跑去了英国找老婆。

在普法战争一开始,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是倾向于普鲁士的,但当时很多英国大臣都同情法兰西,维多利亚也曾写信告知威廉一世,希望能保住巴黎的安全,不要炮轰巴黎。

对于欧仁妮的到来,维多利亚很欢迎。11月30日,经过长途跋涉,维多利亚女王来到奇斯尔赫斯特,看望欧仁妮。12月5日,欧仁妮与维多利亚女王一起返回温莎城堡。对欧仁妮能冷静接受命运,维多利亚女王深感钦佩,并且对英国人民对欧仁妮的同情心存感激。此后,这两个女人成了闺蜜,友谊日益加深。

半年后,拿破仑三世也被德国人放了,他没有回祖国,而是追寻着妻子的脚步,也跑去了英国,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热情地接待。

1873年,拿破仑三世因病去世,六年后,拿破仑与欧仁妮的儿子参加了英国人与祖鲁人之间的祖鲁战争,战死。

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之后的欧仁妮,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在英国度过了余生,一直到1920年去世。那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已经结束了。

这位来自西班牙贵族的女儿,后来又当上了法国的皇后,她心目中一直保持着对旧世界的迷恋,反对丈夫拿破仑三世的自由主义,企图回到之前的皇帝专制时代。无疑,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但若是将普法战争的原因都归到她一人头上,也未免有些偏激。

也许,1870年可以说是欧仁妮一生的分水岭,此前,她是高高在上的法兰西皇后,刁蛮而又任性,而第二帝国的崩塌,将她从皇后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在跌下神坛之后的欧仁妮皇后,究竟有没有变得更加暴躁与不甘呢?

我想,欧仁妮皇后是看开了。一条线索可以看出来,在英国的短短两年中,是拿破仑三世最幸福的日子,他抛开了皇帝的身份,与欧仁妮找回了当初甜蜜的恋爱感觉,欧仁妮曾说:“荣华已成过去,使我们分开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前途越是暗淡,就越需要互相支持。

而欧仁妮,出生于1826年,于1920年去世,活了95岁,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来讲,也是长寿的了。

一个没有与自己内心和解的人,是不大可能活过90岁这个高龄的。

目前【西方大通史】已更完三个系列(点击文字可查看目录),请君品鉴:

1.【文明之初】

2.【光荣希腊】

3.【伟大罗马】

4.【基督世界】ing

除此之外,本公号大系列希腊神话广受好评,请君品鉴:

【希腊神话】

感谢各位的支持,敬请转发点赞,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