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祭”尽显中国智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2017/04/04

清明祭”尽显中国智慧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

撰文:王立明  朗读:财宝哥

作者介绍

王立明,中共青岛市北区委区直机关工委调研员。中国文明网特约评论员、青岛日报特约评论员。从部转业后,相继在检察院、组织部、纪委、机关工委等单位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岛日报》等报刊电台发表人物专访、新闻通讯、散文随笔、诗歌、评论、言论等稿件500余篇。出版15万字人生随笔《心随情动》。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清明”是一年中最为温润可人的时节,万物复苏于此,人们奋进的心也被此撩动。细细思量,作为中国人,真的为自己的祖先充满智慧的决断心怀敬佩:24个顺天应地,极富中国神韵和乡土味道的节气,实乃人间大智。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更令国人感佩的是,我们的祖先,竟然那么用心地把24个节气中堪称最佳的“清明时节”,作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祭祖奠亲的日子。

“路上行人欲断魂”,何以致此?我想皆因生者对逝者亲朋心存伤感、心怀思恋、心生感恩的结果。经过千百年来的延续,“清明祭”已然成为了中国最经典、最传神、最聚魂的传统文化符号。

在他的引导下,无数的中国人,满怀对逝者亲朋的无限追思之情,通过形式各异、意愿相同的祭奠仪式,向“天国”亲朋送上饱含哀婉痛思、千情万绪的“阴阳会宴”。当人们借助这场寂静得无以言状、悲情得无以复加的“阴阳会宴”,与天地遥距、阴阳两隔的亲朋,情真意切、动感万般地心语交流、表情达意之时,那凄美的画面,那百转愁肠的哀婉与感伤,那启示生者的冥聆与祈愿,那生者悟道的受益与清明,都如同百味人生的道场,灵现于天地之间,让生者于亦悲亦凄、亦思亦念中,倍加感知生命的无常与无价、倍加体味生命的酸苦与酸甜、倍加珍惜生命的可人与可贵。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祭”中的中国智慧,还体现在其不拘一格、无约无规上。在我看来,从传统意义上来描述中国人群体形象,突出礼教、礼节、礼仪、礼道,当属最为恰当的语汇。因为,固守陈规习俗、讲究完美无瑕、看重他人评说,是中国人最具特质的民族性格。凡事必须按照规矩设计、按照规矩组织、按照规矩呈现,成了全体中国人共同恪循的日常行为习惯,这一与中华文化五千年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图腾一路走来的行为习惯,不知让多少中国人变成了礼俗世教的奴隶,更不知让多少中国人丧失了创造的能力。

然而,在如此严格、几近严厉的中华礼仪礼俗文化的夹缝中,竟然诞生了“清明祭”这样的自身无规无矩、国人无拘无束的由着个人心性去随意设计、尽情表达的祭奠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国智慧”。

智慧的华夏先祖们非常清楚,对待天堂逝者是万不可以用生者的礼仪礼节的;智慧的华夏后人也非常明白,逝者亲朋既然已经升为天使,他们就不会再用礼教去苛求生者亲朋了,他们只求在祖先为他们设定的一年一度的特殊节日里,能够准时如约地见上他们冥思苦想的亲朋一面,哪还会去和自己的亲朋计较什么礼节、纷争什么礼仪。

“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清明祭”中的中国智慧的“衍生品”,又岂止是这些诗句所能涵盖的啊!在我看来,苍松劲草,闻讯低头过后,定然会是劲草苍松意欲高拔入云的前奏序曲;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过后,定然会是青山抑雨暴,江河齐欢颜,子女亲朋共奋起的华韶盛景。

版面设计:财宝哥 应文浩

图片资料:来源网络图片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湘军湘语

小编微信 : lsc527994555

投稿邮箱:lishengcaiyouxiang@163.com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