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药理之浅见

今天讲川芎这味药。凡是名字里带川的中药,这就是产自四川的道地药材。川芎也不例外。川芎跟上一期讲的当归一样,都是伞形科植物。这两味药临床上也是经常一起配伍应用。

通过本草考证,历史上四川、甘肃都是道地产区,唐宋甘肃为主产区,宋代之后四川为主产区。

川芎属于伞形科藁本属植物,那么是不是原本就有一种植物叫川芎呢,其实并不是。川芎是古人将藁本长期引种循化,繁殖而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也就是藁本跟川芎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野生的叫藁本,人工繁育培植的叫川芎。这也导致临床上川芎比藁本的应用更广泛,临床上我也从来不用藁本,这也正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那么在金匮要略里有11个方剂用到川芎。我个人认为当时用的川芎很大概率不是今天用的川芎,很可能是今天用的藁本或者是其它伞形科的植物。这跟当时的引种生产技术不成熟有关。

结合着上一期的当归来讲。川芎、当归这两者的药理成分非常类似。两者的有效药理成分都主要是藁本内酯和阿魏酸。不同的是,川芎阿魏酸的含量要比当归高一倍左右,当归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藁本内酯的药理作用上一期当中讲的比较详细。今天主要讲一下阿魏酸的药理作用。阿魏酸能加快血液运行,同时能扩张血管、使原来缓慢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对已凝集的血小板有明显的解聚作用,也就是溶解血栓的功效;对于大脑有扩张脑血管、解除血管痉挛状态、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那么综合起来看,川芎跟当归相比,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强,当归补血养血的功效也是川芎所不具备的。中医上有句话叫头痛必用川芎,这句话其实并不准确。刚才咱们讲了川芎的主要药理成分阿魏酸有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的作用。

实际临床当中,大部分头痛尤其是偏头痛都是由于脑血管收缩过度导致的血管痉挛引起的。比如受风受寒会导致血管收缩,那么就可能引起偏头痛;长期工作紧张焦虑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也会引起血管收缩舒张出现问题,现代医学统一都叫血管神经性头痛。

那么临床上就可以用川芎来舒张脑血管、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状态,这跟治疗痛经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痛经是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度导致的。

临床上还有一类患者也有头痛的情况,这类人一般血压高、血糖高、有长期的烟酒史,脸上有血丝,身上容易发热发烫,用中医的观点属于肝阳上亢和阴虚的人群,这一类人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如果川芎应用不当,就有诱发脑血管破裂的风险,我的看法是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拿不准就不要用。

总结来说就是头痛证性偏于寒者,用川芎有益无害,而且尽管放量用,用到30克都很安全。偏于热者,川芎弊多利少,最好不用。这是个人临床上用川芎的基本原则。绝对不是头痛就必用川芎。

再来看川芎水提液能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化状况,这也证明中医上对于川芎治疗胸痹心痛,胸胁刺痛的认识是正确的。实际上这就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绞痛。

现在已经把阿魏酸提纯制成成药了,叫阿魏酸钠片,这个药对于偏头痛、血管性头痛、冠心病、脑梗、脑供血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都有治疗效。这个药也不贵,长期服用的话一天三块钱就够了。现在这个药是处方药,不太好买。如果是已经确诊有我刚才讲的这些疾病,可以用这个药,如果自己拿不准的话,就不要用了。

提到川芎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中成药就是速效救心丸了。我相信听友当中有很多都吃过这个药。这个药是1982年才研制出来的。有效成分是川芎和冰片。当然用的并不是川芎的原药,是从川芎当中提炼的生物碱,主要是川芎嗪和刚才讲的阿魏酸。

咱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川芎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制药研究所从川芎当中提取到了一种叫四甲基吡嗪的成分,后来又进行了化学合成。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四甲基吡嗪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集聚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用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是有一定的实验依据。也为四甲基吡嗪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北京制药研究所在《中华医学杂志》1977年第7期上发表了《川芎有效成份的研究》这篇文章,将四甲基吡嗪命名为“川芎嗪”以后,川芎嗪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一般人, 甚至医药工作者,都误以为川芎嗪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特别是因为川芎的功能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中风、痉挛、惊风、头痛、胸肋刺痛、风湿痹痛等症。与所报道的四甲基吡嗪, 也就是所谓的川芎嗪的药理作用较为一致,更加深了对人们的误导。

就是到今天,几乎所有对川芎的药理研究都会提到“四甲基吡嗪是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临床称为川芎嗪。”但实际上,这种称为川芎嗪的生物碱在川芎当中含量微乎其微,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这也证明在患者服用含川芎的中药中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川芎嗪。也就是说,中药川芎的药效作用与所谓川芎嗪无关,是其他成分起的作用。实际上最早发现四甲基吡嗪也是日本人在1964从枯草杆菌中发现的。

通过刚才讲的能得出这几点结论来:

(1) 四甲基吡嗪并非首先从川芎中发现的;

(2) 四甲基吡嗪不是川芎的主要成分;

(3) 四甲基吡嗪也不是川芎用于临床的药理成分。

根据这三点就可以认为国内学者将从川芎中发现的微量四甲基吡嗪命名为“川芎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那么这种所谓的川芎嗪在临床到底有没有治疗效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了,不然也就没有速效救心丸这个中成药了。我虽然否定川芎嗪是川芎的药理成分,但是临床上,川芎嗪的确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抑制血管收缩、改善微循环和活血化淤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这跟阿魏酸钠的功能是很类似的。

跟阿魏酸一样,川芎嗪也已经制成了成药,就叫川芎嗪片,价格也很便宜,长期服用的话,一天几毛钱就够了,对于辅助治疗脑梗、脑血栓、脑供血不足、偏头痛、心绞痛、冠心病都有效果,完全可以搭配阿魏酸钠片一起服用。这也是个处方药,而且是个彻头彻尾的西药。

我认为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要比速效救心丸要好,当然这是从有效成分上来看,还要考虑的一点是速效救心丸是保密配方,那么至于保密的是什么,就不好说了,懂的都懂对吧。

关于川芎的临床药理先讲这些,具体的临床应用,以后在方剂当中再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