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的贵族,岂一个“贵”字了得(一)
什么是贵族,什么叫贵族精神?
孩子们在议论,谁谁谁上的是贵族学校,谁谁家有权有势,是豪门,是贵族。
什么是贵族?
贵族,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
真正的贵族应该有着怎样的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其中,正义、善良、勇于担当是贵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这才是应有的贵族风范。
接下来我们就用几次课程来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那些华丽家族,那些家族的领袖人物在历史紧要关头的表现与作用。今天先看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
王导,何许人也?先看三个人对王导的评价:
1、司马睿立足江南,与王导同时代的温峤作为刘琨使者过江拜会王导之后说:" 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2、清代史学大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十晋书王导传多溢美条说: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3、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初编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最后这样评价王导:
西晋末年北人被迫南徙孙吴旧壤,当时胡羯强盛,而江东之实力掌握于孙吴旧统治阶级之手,一般庶族势力微薄,观陈敏之败亡,可以为证。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只论也。
王、陈两位史学大家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先看东晋草创时的江南情势:
世说新语言语类云: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东晋元帝者,南来北人集团之领袖。元帝者所谓“国土”者,即孙吴之国土。所谓“人”者,即顾荣代表江东士族之诸人。当日北人南来者之心理及江东士族对此种情势之态度可于两人问答数语中窥知。顾荣之答语乃允许北人寄居江左,与之合作之默契。此两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侮,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决定矣。(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王导之功业即在勘破此重要关键,而执行笼络吴地士族之政策,观下引史料可知也。
[琅邪王睿]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此事载入《晋书·王导传》,但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已有怀疑;今人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则已通过详细考订,认为并非史实。
即便此事并非史实,王导在东晋草创之际,团结北人、南人,共同尊奉司马睿,树立司马睿威望,稳定江南,使百姓归心等方面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王导如果没有此等贡献,此类编造的故事也摁不到他头上去。
世说新语政事类云:
丞相(王导)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同书同类又云:
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
王公薨后,庾冰代相,网密刑峻。殷羡尝从容谓冰曰:卿辈自是网目不失,皆是小道小善耳,至如王公,故能行无理事。谢安石每叹咏此唱。谢安为政以宽,正与王导同调。
同书规箴类云:
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
东晋初年既欲笼络孙吴之士族,故必仍循宽纵大族之旧政策,顾和所谓“纲漏吞舟”,即指此而言。王导自言“后人当思此愦愦”,实有深意。江左之所以能立国历五朝之久,内安外壤者,即由于此。故若仅就斯点立论,导自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其子孙亦得与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同其兴废。岂偶然哉!(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同类事还有:
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王导为政,清通简要,宽纵大族,与人为善。为团结东吴士族,其屡屡碰壁而不怨不悔,甚至被侮辱被戏耍都能一忍了之。
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 培嵝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
论家族门第,王家岂在陆家之下?陆玩在王导请婚之际,说出 “培嵝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这种话来,对王导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但王导忍了。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商量好的事情,陆玩转身就变卦了!还说什么“你地位高我地位低,当时不知道说什么,过后觉得你说得不妥”,如此戏耍,王导也是无话。大局为重嘛!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有恻隐仁爱之心,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
当时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处处以大局为重,努力调剂这些矛盾,使东晋王朝在江南站稳脚跟。
王导之善于团结众人,有如以下者: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 君出,临海便无复人。" 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 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再看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中工作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
1、对待散布悲观情绪的哥们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一句话阻止了悲观情绪的蔓延,提振了大家的士气!
2、对待犯了错的同事
王敦引军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 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得谢。" 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即使冒犯天威,也要救同事于危难。
3、对待被罢免的下级官员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即启,用为吴兴郡。
及时看望被罢免的下级官员,发现其清廉如此,立即向朝廷举荐。
4、对待有才干的晚辈
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 来,来,此是君坐。"
丞相治扬州廨舍,按行而言曰:"我正为次道治此尔。" 何少为王公所重,故屡发此叹。
对有才干的晚辈,总是钟爱有加,奖掖提携。
5、对待爱喝酒的皇帝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
哪怕对皇帝的不良嗜好,一样屡屡恳切规劝。
6、对待功业熏天的自己
王丞相拜司徒而叹曰:" 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
赏誉他人,谦抑自己。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何以瞻仰?"
皇帝拉他同坐,他坚决不肯。守住臣子本分,不僭越不造次。
这就是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 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明大势,识大体;敢担当,有决断;团结众人、稳定局面;爱人以德,施政以宽;两番平乱,三朝宰辅;立不世之功,守人臣之礼。这就是王导。
都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要想学生不怕文言文,
就应该在内容选择、角度切入、
语法解析、
主题探讨乃至翻译背诵等方面
有所改进。
这一次“《世说新语》里的王导”专题,
内容如此之多,但学生不惧反喜,
为何?
在于我们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贵族与担当
——领袖素质的日常养成。
今天,我们的社会
已经没有了过去意义上的贵族,
但不妨碍我们养成一点贵族精神。
让孩子们知道:
尽可能干净优雅地活着
有担当、有爱心、有尊严地活着,
就是
精神上的贵族了。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