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死钗嫁的真相还原,贾宝玉受难,林黛玉远嫁,薛宝钗只是续弦
宝黛钗三人的最终结局是林黛玉死,贾宝玉娶薛宝钗后出家而去,留下薛宝钗苦守余生。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但细节上出入就很大。比方林黛玉怎么死的?贾宝玉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娶了薛宝钗,又怎么会齐眉举案夫妻和美?最后贾宝玉怎么出的家,薛宝钗为何又被抛下?
如果要说清这些问题,怕不写本书也完不了。本文咱们就从原文入手,讲一下黛死钗嫁的故事。贾宝玉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娶薛宝钗做妻子,婚后还齐眉举案其乐融融。
首先要澄清“齐眉举案”,[终身误]中说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后“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只从现代人的字面理解,贾宝玉对薛宝钗并不满意。其实大错特错了。
从古文的角度解读这句话,意思完全相反。正因为贾宝玉满意薛宝钗的好,夫妻才会“齐眉举案”。注意“齐眉举案”被认为夫妻不恩爱是完全错误的。古人评价最完美的夫妻关系才会用“齐眉举案”。
古人与现代人的认知表达不同,表述夫妻关系不用“爱”,而用“敬”,齐眉举案就是恩爱模范夫妻了。
而“美中不足”更非不好,而是齐眉举案的婚姻让贾宝玉先觉得“美”,后生出点遗憾,如果宝姐姐换成林妹妹,像如今这样美满生活就彻底不遗憾了。
所以,贾宝玉婚后,根本就没有一丝的不愿意、不满意和对薛宝钗的反感。他是心满意足的,只是遗憾美好生活缺失了林黛玉。
那么,贾宝玉为什么会接受黛死钗嫁的结局呢?如果像八十回后续书那样的调包计来看,除非贾宝玉真傻了,否则他绝不会同意和接纳薛宝钗。
答案其实都在书中,就看怎么理解。梳理曹雪芹在八十回前的伏笔,黛死钗嫁之所以没有让贾宝玉反感和拒绝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订婚在前,黛玉是在贾宝玉蒙难之时,为了救他牺牲自己离开了贾家,被迫嫁给别人。贾宝玉痛失未婚妻却无力反抗现实,在贾母病重弥留之际,为了人伦大节,以续弦之礼迎娶薛宝钗。就是黛死钗嫁的真相!
有人会说,贾宝玉怎么不死?你怎么不死(笑)?
薛宝钗是续弦这段故事伏笔在第五十八回,芳官讲述梨香院三官“假凤泣虚凰”故事。
藕官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得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藕官是宝玉,菂官是黛玉,蕊官是宝钗。菂官死,藕官当蕊官是续弦。既不忘发妻,也对续弦妻子好,就是黛死钗嫁的故事伏笔。
贾宝玉心甘情愿娶了薛宝钗,只会觉得唐突委屈了她,如何会对宝钗不好?薛宝钗又恪守妻子之礼,与贾宝玉齐眉举案,又怎么会不和美?
至于林黛玉如何与贾宝玉订婚,被当做嫡妻,也有几个线索。
一,贾政说她看好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贾环。正是贾政看好的丫头,让王夫人看好的袭人失去位置。袭为钗副,这个细节伏笔贾政替宝黛做主,让金玉良姻折戟沉沙。
第十七回,贾政评价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是对黛玉的最高评价。他对林黛玉满意。
贾母支持宝黛姻缘,贾政又希望子孙读书科举,没有比林黛玉再合适的儿媳妇人选。
八十回后,贾政一定会给宝黛二人订婚。
二,薛姨妈要给宝黛做媒,绝不是空话。到时候贾政做主宝黛定亲,必然让薛姨妈做这个媒人。尽管她心中不愿意。
三,香菱被卖给冯渊又被薛蟠抢走,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订婚后出意外的伏笔。林黛玉被抢走,正因为贾宝玉的原因。《姽婳词》中林四娘以死酬恒王的故事要注意。
第四十八回,平儿和薛宝钗讲述“谋夺石呆·子扇子”故事。
石呆·子者,贾宝玉也。扇子通散,失散也。
“石呆·子”被人陷害,是为逢冤(冯渊),他失去的几把扇子的品类是“湘妃(潇湘妃子林黛玉)”、“麋鹿(蕉下客贾探春)”等等。
暗示贾宝玉会在这次事故中,失去未婚妻林黛玉和妹妹贾探春。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故事与“石呆·子失扇”故事雷同。
关于林黛玉的最后去向,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花签,是大观园众人的姻缘结局签。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她远嫁异国为王妃。
再结合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得潇湘妃子名号,典出“娥皇(林黛玉)女英(贾探春)”二女同嫁为王妃故事。
贾探春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必得贵婿,远嫁异国为王妃……
曹雪芹如此一再伏笔林黛玉远嫁不是巧合。林黛玉就是被某个“呆霸王”抢走,与贾探春一同二女同嫁异国做了王妃。
第七十回潇湘馆放风筝,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个凤凰风筝“有凤来仪”缠住,再被一只双喜字风筝缠住后一同飞走,就是贾探春和林黛玉二女同嫁的伏笔。随后就是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
林黛玉远嫁是被迫,她也不可能做什么王妃,很快泪尽而亡成全了贾探春。这也是她“不得贵婿”的原因,王妃有名无实。
薛宝钗在林黛玉远嫁必死后,因贾母弥留之际以续弦之礼嫁给贾宝玉,全了“人伦大节”。只可惜结婚当天贾母去世,二人始终没有圆房。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又是伏笔。
以上,就是君笺雅侃红楼借原文线索推测的黛死钗嫁因由。当然不免主观,见仁见智而已。
文|君笺雅侃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