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系列:孟门山
孟门山位于晋陕大峡谷壶口瀑布下游三公里处,河床中屹立着两块梭形巨石,远眺似舟,近观似丘,仰视如山,俯视如门,古人称之为“九河之蹬”。
孟门山地处“十里龙槽”下方,大石长约300米,宽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小石处于其上游10米处,50-60米长,巨石由呈水平状析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千百年来静卧黄河中流。相传二块巨石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大禹治水时,将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
孟门山在研究黄河发育史中,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据《地理知识》,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在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在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今日的“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黄河有六门之说,其中孟门、石门、龙门布于秦晋峡谷百公里之内,人门、神门、鬼门集中在下游三门峡。孟门因秦晋之间的古孟门山得名。《山海经·北山经》、《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墬形训》对孟门山是古时九山之一均有记载。孟门是黄河自上而下的第一门,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挟一河浊黄,突奔于高原,而后跃入壶口,于壶底深吟低吼,吐故纳新,重整浩荡之势,穿过孟门,挤过石门,冲出龙门,走出晋陕大峡谷,开始了新的旅程。
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线天”,《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水,大溢逆流,无有邱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大明一统志》云:孟门在黄河中游,大石横亘数百步,鱼之溯河者扼此。”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载:“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传说孟门山是远古时代女补天时练就的神石,称作“息壤”,能随水涨落。民间传说在黄河上游落水遇难的人,只要上了孟门山,便可得救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