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力是天赋吗,多动症宝宝的真相在哪里,7个误区要认清
多动症宝宝的看护和教育,几乎成为妈妈最大的负担,通常一个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需要至少2人才能看护好。
关于多动症,我们的错误认知很多
误区一:
"学龄前宝宝活泼好动,是天性,根本不是多动症。“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多动是幼儿时期的正常表现。
解答:事实上,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异常疾病,最早可以在学龄前诊断。虽然有的宝宝表现的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行为、情绪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缺陷的。
有时,医生也很难区分“正常的好动”和多动症。如果把过于活泼好动、注意力缺陷等,当做宝宝的天性,可能会忽略了宝宝的早期干预,等大一点的时候,遇到学习困难,将来会持续地干扰宝宝的生活、发展、自尊。
误区二:
“宝宝只是懒惰,没有动力。”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宝宝的明显特征之一,很多妈妈经常认为孩子只是有些懒而已。
解答:宝宝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个任务时,比如,他可能会假装不想做或者懒得完成,这种行为可能看起来像懒惰或缺乏动力,但真正的原因在于行为困难。所有的孩子都想成功,并容易接受鼓励和赞扬,尤其是带有趋利性的奖赏,都会引导他们的行为。如果宝宝不接受这些正常的“诱导”,那么说明他们的行为能力一定出了问题。
误区三
"多动症看不到希望吗?是否应该只选一种康复办法?"
解答:多动症是一种脑功能失调综合征,通常不会轻易消失,但可以改善。许多年龄较大的多动症者能够自理,但很多自闭症宝宝在一生中需要持续接受康复和干预。
药物治疗、物理干预、运动康复、心理指导、生理训练等等都不要轻易放弃,虽然短时间看不到效果,但未来宝宝能够康复到什么水平,与前期的努力密不可分。
误区四
“孩子玩游戏可以玩一整天,怎么能是注意力缺陷呢, 他不可能有多动症。”
解答:《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9版,将“儿童期多动综合症”,共分为4型。其中1项解释为“单纯活动过多和注意障碍”。
对多动症孩子来说,单纯的保持一种注意力,恰恰是一种异常行为,这说明他们在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只有高度刺激下,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相反,一些无聊、重复的活动,他们就无法参与并完成,比如上课学习与家庭作业等。
同时,在高度刺激下,孩子总是保持单纯的注意力,不会有组织地思考,不会有逻辑地推理。对他们来说,静坐、倾听、等待成为无聊,且难以完成的任务。
误区五
"多动症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
解答:对多动症孩子最大的误解,就是这个孩子不听话,不遵守纪律。需要家长老师加以严格管理,规范行为,才能改善,
多动症的产生有脑功能的问题,也有不可忽视的生理基础缺陷问题。从原因看,多动症不是家庭养育的结果,反之也不能以管教作为纠正手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果不得当,可能会影响之后的发展,有继发问题的可能。有些大龄多动症孩子,在家庭的严苛管教下,出现抑郁、焦、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对孩子的整体康复不利。
所以,父母要采取一些成熟的育儿技巧,多方面考虑,才可以帮助多动症儿童管理他们的行为。
误区六
“经过评估,宝宝只是疑似多动症,是不是就不用管了。”
解答:多动症多以行为特征来判断,虽然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但真正确定一个孩子是否多动症,仍然需要谨慎。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精神状态下,一个孩子可以表现出很多多动症类型的行为,虽然但还没有达到多动症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安然无恙,最好进行多次的、动态的评估。
不符合多动症标准但有类似问题的孩子,还是需要谨防其他发育障碍的可能。
误区七
"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就好了"
解答:这是个老掉牙的借口,几乎所有出现发育问题的宝宝,都曾经被这样安慰过。
许多父母曾经认为,随着多动症儿童进入青春期,然后进入成年,他们的多动症将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的某些方面可以持续到成年,多达85%的多动症儿童都是如此。
一些成年人在他们的余生中仍然受到多动症的困扰,甚至出现继发性问题。尽管与儿时多动症的表现不同,好像有些缓解或改善,但其实也只是多了一层伪装的外壳而已。
从小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成年后进入社会,在职业、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有的冲动,有的学习困难。方方面面可能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最后,多动症与语言发育迟缓同时发生的现象很多,要关注宝宝的行为特征,更要关注他们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