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意知物的理解致良知

身心意知物的理解

【180】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

【79】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

修习中发现【180】条、【79】条划线部分,关于“心、意、知”的描述,顺着哪一条看都很顺,可放在一起,又觉得别扭。一会顺向所指,一会又互为指向,交叉重叠,感觉很绕。经打乱做比,细心体悟,理解如下:

1.心之发动处谓之意;心之灵明是知。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是指心的虚灵明觉应感而动,心觉知后的那一感一动,便产生了意。类似个应激反应;心之灵明是知,人是天地之心,心就是一点灵明,人靠这一点灵明来感知世界。从始位上说,心无体以感知万物是非之用为体,也就是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这两句话,是从心出发,描述心的不同角度。

2.意之灵明处谓之知;知之发动是意。此两句,互为角度说一个事情。意之灵明处谓之知,同心之灵明是知,做同样理解。知之发动是意的“意”,倾向于四端的发动,因为知善知恶意之动,经过知的监察判断后产生的意,就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不同于心之发动处谓之意的“意”。

3.意之灵明处谓之知;心之灵明是知。意思很好理解,二者并不矛盾,就是个不同角度的描述。

总之,心是个总体的角度,有多个指向;知是知觉的角度,输入输出;意是感知到的角度,在内;物是指向的角度,向外。

【180】条具体说的就是,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在这一件事里,接下来又从不同角度分述何为身心意知物?那就是:就其冲塞于形体而言称之为身,也就是物质的存在性;就其主宰行动而言称之为心,身的主宰;就其发动作用而言称之为意,心的应感而发;就其意念灵明处而言称之为知,感应知觉;就意念所涉之处称之为物,意无悬空,意之指向为物。

(0)

相关推荐

  • 健康的身心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 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 不如人处勿自叹,须 ...

  • 三言两语话太极(二十五)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2019-08-01 '太极无手' 针对太极内功修为,太极前辈谆谆告诫后人四字箴言:"太极无手"! 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 ...

  • 用劲不用力

    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身心常常是分离的 身体在这里 而我们的心却在别处 要么迷失在遥远的过去 要么漂浮于缥缈的未来 身心不能合一 我们就感受不到真实的生命 也就无法达到无为的状态 画家作画的时候 不会感到 ...

  • 好的记忆力是聪明之前提,好的记忆来源好的脾胃

    意者,忆也 在<千金方>有言:"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 ...

  • 为什么体弱的人难成事

    提问如图,解答整理发布(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看到了就会及时回答) 为什么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从两个角度给你说一下 比如你内心有一个目标的时候,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这叫心 ...

  • 法院最新判决:“净身出户”约定可理解为,放弃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来源:裁判文书网.今日法学评论 案号  (2021)渝03民终XX号(案例来源于裁判文书网,均为化名) 一审诉讼请求  甲女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确认1-5号房屋归甲女所有. 一审认定事实 甲女与乙男于 ...

  • 昨日记||钱是身外之物,酒是身内之物。

    所记之事生于农历丁酉年 二月初二,周一 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窗外晕红一片,特意拉开窗帘,于是看到了东边山上朝阳初升:云溪湖面上闪现着一些光影."云溪的早晨真美呀!"我情不自禁感叹. ...

  • 悟语459: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健康换取身在之物。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好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说不拼搏不行呀没办法,要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健康,保护好自己 ...

  • 林徽因不为人知的一面:嗜酒如命,烟不离身,知性才女人设是假?

    这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以写得文章<小谈烟>.很难想象大家心目中,这是像"人间四月天"般轻盈纯洁的林徽因,她竟然如此爱烟,还把烟比喻成最亲切的伴侣.林徽因一直以来的人设就是才 ...

  • 身内之物

    老妈向女儿感叹:"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要我们人是安全.健康.快乐的,那就足够了."女儿好奇地问:"妈妈,那什么是身内之物呢?"老爸接过来话题:"身内之 ...

  • 人、物之间——理解《庄子》哲学的一个关键

    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儒家是推动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这是学界公认的观点.不过,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样,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对之进行或善或恶的判断与争辩.道家的庄子,似乎更致力于对这 ...

  • 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亚当夏娃:人之初,其实身无一物

    大家一定听说过亚当夏娃的传说吧,根据<圣经·创世纪>和<古兰经>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袓先.本来亚当和夏娃二人住在伊甸园中,共同管理伊甸园.后来夏娃 ...

  • 答罗整庵少宰书2【181】性心意知物的关系

    [171-3]-性心意知物的关系 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 您来信说,你阳 ...

  • 论语的生活智慧—由知物而知人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 今译: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我,要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引述:多多认识别人.把别人当做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