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韬光养晦,不忘初心——汽车新锐全媒体联盟感受“江淮温度”
今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比往年更早。面对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人们已经真切的感到了阵阵寒意。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汽车业,在本轮经济下行与调整周期中的变化尤为明显。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0月国内乘用车共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1-10月乘用车共销售1930.40万辆,同比下降1.02%,这是今年累计销量的首次负增长。传统意义的“金九银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萎靡和乏力。官方预测,按照目前态势,到今年年底中国车市料将出现历史首次负增长,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11月8日是第十九个记者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汽车新锐全媒体联盟的媒体人们迎着寒风走进了老牌自主名企江淮汽车,与相关领导深入交流互动,只为寻找应对新形势、谋划新发展的破题之举。
首站来到了江淮全新生产基地——新港工厂。作为汽车城概念建设的典型范例,新港工厂融整车生产、核心零部件配套与港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整车园、零部件园、物流园“三园合一”。我们注意到,轻卡工厂焊装车间中有3条为全自动流水线,配置了多达上百台的机器人,整个车间的自动化、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令访客们叹为观止。据了解,江淮商用轻卡的设计、研发与制造直接对标世界顶尖的日本商用车品牌五十铃。代表中国制造的骨干力量畅销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足以证明其品质的优秀。
随后的试乘试驾环节来到了技术中心的试车跑道,给了我们零距离体验江淮旗下各类乘用车新产品的机会。意犹未尽之余,我们很快就在会议室落座,与江淮汽车的众多领导们面对面,就许多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并得到了积极而圆满的答案。不断升温的气氛,驱走了初冬的寒冷,一切显得那么温暖又自然。
2018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车市飞速发展的好景不再。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自主品牌的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且分化逐步加剧。这说明,曾经我们所依赖的粗放型模式、以资源和市场换技术等已经不合时宜,亟需淘汰。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车企必须洞悉行业趋势,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淮汽车以高瞻远瞩的意识与全球化的视野,提前布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秉承着“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核心战略导向,江淮顶住压力,厚积薄发,实现了逆市突破。对于江淮而言,一系列的积极举措正在彰显出卓越的成效,困境已有了好转的迹象,后市可期。
商用车业务,江淮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与溢价能力,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轻型卡车总量超过20万辆,稳居行业前列;皮卡实现行业进位,且地位不断巩固;重型卡车增长迅速,年销售超过5万辆。乘用车方面,江淮通过在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轻量化、NVH、智能网联等基础技术上的突破创新,持续发力中高端市场,打造包括瑞风S2、S3、S4、S5、S7、M6、A60等在内丰富的产品矩阵。新能源领域,江淮掌握着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并率先突破电池包热失控等技术难题,截至目前江淮新能源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车超过10万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7亿公里。2017年,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集团的合资公司成立,量产车型“思皓”也即将上市;与蔚来汽车共同打造的ES8车型已交付客户,产能还在不断爬升。左手大众,右手蔚来,再加上自身品牌构建,江淮新能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强大格局。
江淮汽车近年来一直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党和国家多重利好政策的扶持,江淮汽车在海外市场屡创佳绩,捷报频传。毋庸置疑,“JAC”已成为了代表中国制造力量的光辉名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遵循的原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江淮的前方,是未知的挑战,也暗含着巨大的机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江淮汽车依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面对全球汽车业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江淮仍将夯实基础、精研品质、全面布局、锐意创新,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再续辉煌。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图文|奕非 编辑|燕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