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深层次“好处”:有些事拖着拖着就解决了

作者 | 孙瑞希

01

拖延下去

也许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告诉我:做事要麻利,千万别拖延,拖延是懒惰,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的表现。他说:事情拖到最后,往往带来可怕的质变:从一片雪花到雪崩的积累。

今天看来,这话也许有一定道理。不过以我的生存经验来看,不断把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拖到明天,拖着拖着,也许事情就解决了。

你看,拖延下去反而成了开始最好的时机。

最早体会到拖延的好处是十几年前,我刚升任部门负责人的时候。我那会儿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经验不足,水平不够。这样的我如何能升任部门负责人的呢?两个字:匹配。这样的我,刚好匹配那样的公司。

有一次老板学习归来,提出要在公司施行绩效考核,他对不少考核事项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一来,当时公司组织架构不清、部门职责模糊;二来,我当时的技术水平还做不到老板要求的绝对量化。所以,我决定先拖延一下再说。

这事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原来能拖延了事的事,不过是老板一时兴起而已。

在我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曾经与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对接过绩效管理的项目,并负责后续的落地执行,之前在技术层面上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我后来又学习了心理学,有了新的视野,原先一些看起来无论怎么努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思路,由此我总结:一些难解的工作项目,要有适度的拖延。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视角会切换。

02

东方不亮西方亮

哪里有四方黑沉沉

我年轻时认识一个女生,她和男朋友都是我省(吉林省)某贫困县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刚毕业那会儿一穷二白,要还助学贷款,要帮衬双方的家庭。

他们的父母,只有一位是工人退休,有退休金和医保,其他三位啥也没有。这意味着,他们要自己筹钱结婚,除了负担小家庭开销,还要考虑将来三位没有社保托底的老人的养老问题。

那会他们很是犯愁,不知道啥时候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后来索性不去想,俩人都去做了销售,一门心思赚钱。

再后来,俩人攒了一些钱,给老人们补缴了养老保险,又参加了社区医保,基本的保障就有了。

之后俩人又买了套小房子结了婚,后来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就这样慢慢腾挪,现在日子也过得不错。

以前这个女生最喜欢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男生则喜欢接下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生活就是这样的,对于人生难题,要有适度的拖延。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解决问题的要素就会发生变化,东方不亮西方亮,哪里有四方黑沉沉。

03

害你一事无成的不是拖延症

而是这一点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却总是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原因不是做事拖延,效率太低,而是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法搞定它。

越是无法搞定目标,越有为难情绪,越有为难情绪越无法搞定目标。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我们与目标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关系,永远无法达成。

我们常见的困难有两种,一种是跳一跳能够解决的困难,一种是能力以外的困难。

我通常会把自己阶段性要做的事情按优先级拉一个清单,如果某件事推进不下去,我会切换到下面的第2件事来做。不会因为一件事的阻滞,影响其它事项的进程。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件事是因为什么样的困难推进不下去。

跳一跳能够解决的困难,属于能力范畴之内,它需要我们在毅力、责任的推动下,多花时间精力去解决。

而能力以外的困难,超出了现阶段的能力边界,说明是目标设置出了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预期。

就比如我做生涯咨询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来访者,家境不太好,眼下的工作不喜欢,喜欢的工作不赚钱,问我怎么选?

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谁都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这件事完全可以拖一拖、放一放。先把生存问题解决好,再谈兴趣。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话题:“你曾经因为拖延错过了什么?”

就我个人来说,好像真的没有错过什么。反而因为适度拖延,在职场中、在生活中受益颇多。

我们需要好好想想,我们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边界。有些事我们能看懂,但不是所有事我们都能看懂。认清自己,设置合理的预期,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者,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