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

 《伤寒论》通行本398条中有6条出现了“心中懊恼”,分别为:76条、134条、199条、221条、228条、238条。经过对于此6条反复揣摩发现,“心中懊恼”当指胃中较严重的不适感,与心无关。如果此结论成立,那么从这点出发,我们有理由怀疑论中的“烦”、“心烦”多是指胃而非指心(“烦”在条文中很多时候是指“懊恼”的轻症阶段);也有理由揣测栀子豉汤是治疗“胃”的一类方剂,并且并非催吐方。

  将上述6条条文主干化后可得:

  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

  6条中,有3条“心中懊恼”与“胃”并提:两条是“胃中空虚”;一条是“胃中有燥屎”。而另一条与“心中懊恼”连接的是“饥不能食”。

  6条中,有4条明言“阳明病”,阳明病提纲条文即已明言“胃家”;另外两条,一条是“发汗、吐下后”的坏病,还有一条是不典型太阳病“医反下之”。

  6条中,明文提到“下之”后得的有4条,还有一条是“发汗、吐下后”。下法最容易伤到的似乎是“胃”而不是“心”。

  如果将199条的主方假定为茵陈蒿汤的话,这6条中将有3条与大黄有关,分别为:大结胸汤、大承气汤和茵陈蒿汤。有4条与栀子有关,分别为:栀子豉汤和茵陈蒿汤。无论是“发黄”、“结胸”和“燥屎”、“胃中空虚”,与“心”相比较的话,似乎都要与“胃”联系更紧密一些。大黄“调中”(语出《神农本草经》),治疗“胃家”无疑,那么栀子是否是治疗“胃家”的另一类主药呢?

  “心中懊恼”讲的是“胃”,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懊恼如饥”,此语见于《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脉经》三书的“不可发汗”篇中。饥的只有胃,那么“如饥”的“懊恼”也应该是说胃的。

  将以上这些联系起来看,这6条都在讲述以“胃”为中心的气血结聚——原因或为热与水结、或者湿热结聚,或者单纯的热郁而结,用药后得效的标志或为汗、吐,或大便通、小便利,并不一定可以料定会出现哪种反应。治疗只为疏解结聚,条达气血,至于邪气会随着正气的排邪趋势从哪里出来,并非可以料定的。这就是76条“水药不得入口……吐下不止”而用药后还以“得吐”为见效标志的原因。

  栀子豉汤类方几乎都以“得吐”为见效标志,但是枳实栀子汤方后却云“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从方药组成上看,枳实栀子汤应该归入栀子豉汤类方。枳实栀子汤提示的是汗、下为得效标志,而其他栀子豉汤类提示的是吐,这是否是合起来提示——“用药只在开邪结,邪之所出要看人”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卷四14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    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 『古方新解』《伤寒论》:治水方之苓桂术甘汤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 ...

  • 『古方新解』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

    导读: 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 ...

  • 『古方新解』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问:<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 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一)以主药命名.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如泻 ...

  • 『古方新解』《伤寒论》“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甘草古称国老,笔者总结其核心功效为"缓",分别言之,为:缓虚.缓急.缓激.缓毒.<伤寒论>所载110多首方剂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见其临床使用之广泛.但是目前甘草的 ...

  • 『古方新解』《伤寒论》53条“荣卫和则愈”多版本分析

    <伤寒论>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读至"荣气和者 ...

  • 『古方新解』刘绍武评讲《伤寒论》

     □ 马文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刘绍武(1907年~2004年),山西襄垣人,主任医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生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 ...

  • 『古方新解』《伤寒论》去桂加白术汤方证解

    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同出于<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

  • 『古方新解』知病必先知证——《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指导我们辨证施治的总纲.证的得出,是将众多的证候先按部位划分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再根据每个证区分出阴阳二性,分别出六种病证.最后根据每个病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