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苔点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苔点在山水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首先应该认识到,点苔技法的产生和运用。它和其它技法的产生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在笔墨技巧上的反映。点看来虽是最小的形象单位,一经组合,积点可以成线,但又不同于线;点的平列水墨交融可以成面,但又不等于面。在画画中,它是根据艺术造型的要求,对线和面的配合和补充。

中国画强调理法规律,理是对客观对象的规律性;法是由此产生的表现方法,反映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的看来,两者是一致的。但从艺术规律来讲,又不完全一致,艺术规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但自然规律应从属于美学法则的要求。画面苔点的运用也是如此。在山水画中,常见用苔点于“石嘴山脊处”,以明确结构关系;点苔于“山巅石隙处”,帮助阴阳向背起伏;点苔于“山水交互处”,加强层次交搭变化;点苔于“界限未清处”,点清空间层次;点苔于“分界凹凸处”,以醒脉络转折。

清恽南田称“苔为草痕石迹”,这个简明的概括反映在画面上,即石隙藓苔,坡间蔓草,树中薜萝都是加苔点缀的表现落墨,“近点之成苔,稍远即成草”。运用多种笔墨变化的苔点表现某些复杂的感觉需要,以达到古人所谓“助山之苍茫,显墨之精彩”的艺术效果。基于自然景象的不同,土山、石山的皴法和点法也不一样,苔点适应皴法的变化,用点的方法也各有不同。费汉原在《费氏画式》中讲到土山植被用点丛密而“石山点宜少,于边线之上,高凸之间,点以别阴阳”。另外,所谓“若笔有脱节,苔可以接也。皴有遗漏,苔可以补也”,都较明了地讲了苔点要根据不同对象的要求和需要来处理。也应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打点纯粹是为了画面上装饰的需要。加那么几点疏密浓淡的点子,少了似乎不行,这不一定能讲得出什么道理,但却也包含着好些画面形式美的法则在内。

山水画从勾、皴到染、点一般的绘制步骤看,点往往是画最后的“总结”工作,它对渲染画面气氛,加强画面的气势节奏,贯通气脉,提画精神,以至调节画面的重心,突出主体等方面,有时常常对一画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相传顾恺之画人物,俱不点睛,以为神明在阿堵之中,一点通体皆灵,可谓是关键的一点,而山水画中有“以苔为眉目”的说法,把苔点看得和人物画中点睛那样重要。点得恰如其分,全画精神灿烂,稍有不合,就全画黯然失色。所以古人有积画一箧,暂不点苔,待情绪精神佳时再成画的轶事。

山水画点苔在笔墨上有哪些要求呢?中国画品评,鉴赏和用笔的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书法的美学原则,而国画用笔、用墨的道理,也大都是从书法中来的。历来画家对画画打点十分重视,成为构成艺术意趣的重要因素,书法上所谓“趣之呈露在勾点”,画面也是这样。

张彦远讲到张僧繇“点、曳、斫、拂”等基本技法,都是从卫夫人《笔阵图》中得到启发,元四家中的王蒙说“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经常引用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的诗句,是颇能反映书画的美学本质基本相通的道理。董其昌举米、赵为例讲:“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虽未必绝对,但确实说明用笔方法,绘画和书法有许多相通之处。

书法上称点为侧,侧就是鸟翩然而下的意思,讲用点要如“高山坠石”“落点星垂”,而画画打点要如小鸡吃米,有松有紧,有快有慢,都是讲用点不仅要有笔法和重量,而且要有节奏变化。书法上讲用笔要“逆入平出”,逆入就是下笔时笔锋要从相反方向逆锋入纸。在山水画中,无论直点、圆点,俱宜圆厚,例如讲一般打点要求做到“藏锋”“逆入”,如篆文的一竖,用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