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王川: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推动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组织川剧伶班,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兴起,融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纂了第一部川菜菜谱,为本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您至今研究李调元多少年了?基于什么契机开始研究这个人物?
您曾说清朝乾隆皇帝举国家之力才有《四库全书》,而李调元凭一己之力就编纂出《函海》《续函海》。其中面临的挑战有多大?这对于蜀地文化有什么影响?
李调元《函海》丛编中的《主客图》写刻本
李调元时期的四川文化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后来,经过湖广填四川,到李调元时,已经有100余年的时间积累。此时,人口已有增长,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理应跟上。因此,李调元在这种大背景下编纂书籍,是顺势而起。
李调元对四川文化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比如,像扬雄的著作及四川方言文化的一些书籍,都是靠李调元的《函海》《续函海》将其收集整理。如果当时他没有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很可能就失传了。
有人对李调元能修筑万卷楼、搜集奇珍异宝有一些说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多年研究,您觉得李调元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中,接地气表现得尤其突出。今天在德阳、绵阳,甚至在广东等他做过官的不少地方,都有关于李调元的民间传说。如下雨天,以瓦片奏乐,片刻之间就能作对子等。其实民间传说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之一。有许多类似人物是没有民间传说的,但李调元不同。
而且,“两川”——川菜与川剧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川菜,他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川菜的书籍。他将北京、广东等地菜品烹饪方式等做了一些记录,因为他父亲也是一个文人,对江浙菜做过一些记录。基于此,他就整理写作了一本《醒园录》,有人说这本书是第一本川菜理论著作。不过没人把他称为“川菜之父”,这个是我先提出来的(“川剧之父”之说以前就有人提)。
《醒园录》不单单是一本讲述食物的书籍?
李调元身上体现了哪些巴蜀文化特征?
李调元对今天川剧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在您看来,李调元为什么能入选四川历史名人?
其次,他让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更好地相结合。中原文化本就是巴蜀文化的根,李调元在全国各地都有过生活经历,因此,他具有全国视野,这样非常利于中原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今天研究李调元有哪些积极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