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到底有多用心?千年国宝还不够吗!

Hello,我是霁泠。

金银中的唐朝盛世

说到2019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国内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必然在列。剧中,唐朝开元年间的盛世之景如绘卷徐徐展开,名动长安的歌舞伎窈窕登场,君子手执一局共敬茶事,胡姬酒肆,丝竹罗衣,令千年后的我们也沉醉不已。

这长安盛景究竟有多繁华?看桌案一侧、美人发上的金银器具,或许便能探得一二。

 云鬓之上的金光 

《长安十二时辰》中曾提到,“何家村”的金银器代表着大唐的最高技艺,剧集来源于现实——1970年,陕西西安的何家村出土了一批数量庞大、瑰丽无双的大唐金银器。

何家村的出土文物,其中被奉为国宝的传世精品甚多。

在种类繁多的何家村出土文物中,有几件备受瞩目的女子金饰。唐女钟爱以金器为饰,仔细看《长安十二时辰》中檀棋的造型,便可见到乌黑秀发中一点雍容金光。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檀棋跳火盆舞时,发饰妆容精致。

大唐金头饰的种类繁多,有发梳、簪子、钗子、发冠、花钿和步摇等等,且工艺精巧绝伦,即使从现代的角度看仍然惊艳无比。

唐朝金锤揲马纹冠饰 / 卡尔·坎普尔的收藏 /2019年以25万美元成交

唐代银鎏金镂空莲纹对钗,这对莲纹钗镂空花纹如剪纸,望之轻如鸿毛,一般插在女子复杂的高髻之上。
唐代镂空金钗,用于高髻之上,能让发髻更稳固。
在如此多种多样的头饰中,金梳尤其受唐朝女子们欢迎。它不仅可以作为装饰插在发髻精彩之处,也有固定发型的实用性。

闺阁中烛光闪烁,她对镜梳妆,将如云青丝绾成髻。精致的金梳就是这妆容的点睛一笔,烛光跃在梳背上折射出金光点点,衬得女子越发眉目如画、乌发如墨。在唐朝著名画师张萱的传世之作《捣练图》中,仕女们皆佩戴金梳,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滑动看捣练图配饰

要制成这样的一枚小小金梳并不是易事。唐朝是制造金银器的繁荣时期,匠人们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技术运用得出神入化,黄金也由此化成了细腻的藤蔓、花枝,光耀而绮丽。
何家村出土的金梳背,虽小却饱含超绝技艺,是唐朝匠人精神最好的体现。

金珠焊缀技术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美亚,由伊斯特鲁吉亚人发扬光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传入我国,在隋唐时达到高峰。

伊斯特鲁吉亚工匠运用精细的吸珠工艺,将剪成等长的金丝热熔成珠然后迅速入水,批量制作大小一致而表面光滑的金珠。

最后,金珠需被焊缀在器物上。这个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金珠熔化、前功尽弃。匠人精诚所至,方才能打造出一件美轮美奂的饰品。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唐朝金花钿,上面多用金珠焊缀工艺,小巧别致的金花钿饰于如云青丝之中,衬托得女子灵秀可人。
得益于这复杂入微、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大唐仕女们才能用金饰作为华丽点缀,是“斜插银篦慢裹头”的曼妙,也是“云鬓花颜金步摇”的雍容,处处透着唐朝女性对发饰的极致要求。

 食器上的西域 

来自西域的工艺在唐人的生活存在感极强,不只是发饰,还有金银食器。金银象征高贵的身份,唐代皇室以金银为食器,以求像金银一样永垂不朽。《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中,就出现了几件如今被奉为国宝的金银器。
盛唐的长安,是东西亚文明中心。西域的人从粟特、波斯萨珊、东罗马等地远道而来,带来了属于他们的艺术、技艺和文化。西域的器物,受到了追求新奇时尚的广大唐代贵族的追捧。
马可波罗游记之中对丝绸之路的记载,早在此之前,唐朝已是东亚的贸易中心。

滑动欣赏西域银器

这些银器来自波斯萨珊等地,
它们对唐朝金银器制造产生影响。
西域移民中的匠人入唐籍之后进作坊服役,中原与西域的艺术风格也因此不断碰撞出火花。在这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中,便可窥见唐朝的大国胸怀。

唐朝的饮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美酒激发着唐人的创作热情,酒后之名作更是不胜枚举。诗仙李白就以一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道尽了佳酿赋予的豪情。

若是以西域佳器品葡萄美酒,更是美事一桩。在剧中,玄宗皇帝筵席饮酒所用的酒杯,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正是一种源自西域粟特的器型。

《长安十二时辰》中玄宗皇帝筵席饮酒所用的酒杯,复原了大唐酒具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何家村出土文物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长安十二时辰》一开篇就提及了粟特商,八棱型带把杯这种器物形制就来源于七至八世纪的粟特银器。这个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就是极好的例子,杯身弧线微妙而端方雅正,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忍冬纹、山石纹和卷草纹,像是中外匠人合作的结晶。
杯子的八个面皆描绘西域乐伎,他们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胡服,演奏着来自异乡的乐器。

环而视之,似闻其声,乐伎弹奏曲颈琵琶,铮铮的弦乐声与筚篥和排箫的管乐之声相呼应,拍板的打击声节奏感十足,舞伎跟着节奏翩翩起舞,一场视听盛宴跃然杯上。

食之艺术

已经有佳酿,怎可没有佳肴?美食讲求色香味俱全,色排在第一位,可见盛食物的器皿将会给予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进而影响食欲和味觉。唐人对食具要求极高,所以看见来自粟特优雅的莲瓣纹食器,自然乐意使用。

来自七世纪的粟特银器,可以看见唐朝莲瓣纹形制的来源。
《长安十二时辰》的宫廷宴席之间,也常见银器的身影。

粟特银器的凸瓣装饰经过发展、通过跨国贸易传到了中国,这一对华美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就是这种凸瓣食器最好的例子。

莲花瓣的立体性得益于锤揲工艺打造的低浮雕的效果,低浮雕的影与金器的光华相得益彰,让整个碗俨然成为一朵绽放的莲。
锤揲是利用金属材质柔软的特点,将金属片置于模具上锤击成器型和图案的工艺。
唐代金银工匠灵活地吸取了源于波斯、中亚和拜占庭的金银锤揲技术。在粟特银器形制的基础上,匠人在纹饰上结合了唐代的时尚。每一片莲瓣尖头,对称的翻卷忍冬纹是唐朝流行的纹样。莲瓣中描绘的体裁也正是唐朝贵族钟爱的社交活动游猎。
游历于莲瓣中的飞禽走兽似觉察到了猎人的威胁,匠人用精炼的线条将他们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动静对比鲜明。

欣赏动物种种生动情态的同时,不禁疑惑猎人在哪儿呢?这便是此碗构思最为精巧的地方,从多个角度徐徐视之,会发现这个构图极具参与感,猎人或隐匿于莲瓣间,又或许你就是这个猎人。

碗底的鸳鸯是双宿双飞的爱情坚贞之鸟,是唐人对于爱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只羡鸳鸯不羡仙” 的期许。

金银器静静地走到了千年之后的如今、夺目如初,唐朝的荣光却已逝于历史长河。静静品味这些精美的金器,宛如闻到来自千年前一片落英的芬芳。
一缕暗香,让人透过沧海桑田,看见同一抹皎洁的明月之华倾泻于大唐屋宇上,照见昔年花团锦簇,万国来朝。

作者 | 霁泠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参考资料来源:

《花舞大唐春》齐东方著

《大唐的西域文明》向达著

《中国艺术史》洪再新著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