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回怼4个字,成为千古绝对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学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哪怕身处封建社会,也依然无法阻挡文学的多样性,甚至因为统治者的决断反而让文学在多个时代处于巅峰。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更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虽然关于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还是将其归于秦汉时期的桃符。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对联的形式才真正出现,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字。后来到了唐宋时期,文学高度发展,对联也正式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再限于从前的桃符和春联。

一. 古代文人的清高雅兴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划分,文人瞧不起商贾之家出身的人,认为他们的身上自有一股铜臭味;官宦贵族也瞧不起平民百姓,认为他们不过是下等人。在这样等级鲜明的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中的则是地位和身份,正如文人之间的聚会,基本上都是一些出身世家大族,并且真正具有才华的人。毕竟平民百姓想要凭借着自身才华参与到这样的聚会当中,简直可以说是自取其辱。

至于文人墨客之间的聚会,大多都是非常高雅的,他们会在春天选择出游,聚集到野外的山林,亦或是曲水流觞之处,通过作诗或者是对对子等形式来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真正才华横溢的诗人或者是文学家是数不胜数的,他们一生清高,或许曾向往踏进朝堂,但如果无法如愿,也不会感怀伤悲,而是寄情山水。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就是这样的存在,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苏轼的一生都值得后人去感慨。苏轼自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古代关于苏轼的故事也不少,其中一个便是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结果小和尚巧回4个字,就此成为千古绝对。

二. 苏轼与佛印的结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苏轼与李白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人,他们都有着非常出众的文采,是文坛上的大家。然而,他们虽然一心想成为朝廷官员,像真正的为朝廷和百姓做事,但仕途却非常的不顺利。尤其是苏轼,尽管踏进了朝堂,然而却不断的遭到贬谪,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贬谪地瓜州。在瓜州的一座寺庙当中,有一位名叫佛印的禅师,他不仅通晓佛法,甚至还精通四书五经,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神童。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苏轼自然非常感兴趣,在他主动拜访之后,二人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尽管佛印禅师在世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和尚,但对于苏轼而言,佛印却称得上是人生中的知己。毕竟佛印的才华出众,无论是说话还是彼此之间的才学交流,都让苏轼感觉到非常的合拍,因此二者之间说话也没有什么避讳。尤其是彼此之间相熟之后,苏轼和佛印经常在一起对对子,吟诗作对成为他们的一大乐趣。虽然佛印和苏轼之间的关系极好,但苏轼有时对佛印的称呼却会招人不满,这之中就包括了佛印所在的寺庙当中的一位小和尚。

三. 小和尚的千古绝对

这个小和尚虽然只是一位扫地的小和尚,但他也是佛印的弟子,因此对于佛印禅师非常的尊敬,而这位小和尚与苏轼之间,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小故事。原来,苏轼有一次去找佛印的时候,刚进门就直接大喊:秃驴何在?秃驴指的自然就是佛印禅师,而苏轼之所以如此不避讳,自然也是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好,佛印也向来不会计较这么多。但这对于那位扫地小和尚来说,却是对自己师傅极大的不尊敬,因此小和尚便回了一句:东坡吃草。

这句话看似是在回应苏轼的问题,毕竟苏轼问的是秃驴在何处,而小和尚的回答则恰恰对应秃驴在东坡吃草。但这只是人们的第一反应,苏轼稍微仔细一想,便能够明白其中的蹊跷,因为苏轼又名苏东坡,这个东坡吃草看似在回答问题,其实是小和尚借助这4个字来表示对苏轼的不满,暗指苏轼是驴。苏轼与小和尚的这段对子,成为千古绝对,也让苏轼在心下警惕之时,暗自感慨小和尚的机智应对。

参考资料:《满庭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