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人生》后感
不知不觉一口气把路遥的《人生》读完了,意外的好看。第一次接触路遥的作品是在大学的时候,看的是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平凡的人生》。说来惭愧,当时吸引我的不是路遥这个名字,因为是第一次听见,而是矛盾这个名字。已经全然不记得《平凡的世界》是怎样的故事,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感情无比真挚,好几次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
而《人生》也是同样的题材,述说一个农村的青年渴望走出去的故事。与之前大热的《大江大河》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本书更具有戏剧性,起起伏伏,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但是冥冥中却又好似早已注定。而决定这一切的都是自己的选择。
主人公高加林在因为自己叔叔成为劳动局长后,依靠关系到了县城成为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吃“公家饭”的人。在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了如此大的提升后,又想起了自己在县城上学时的女同学黄亚萍,觉得他们才是最般配的那一对。于是他狠下心来,与在自己村里对他死心塌地的巧珍分开了,与黄亚萍一起过上了真正洋气的城里人的日子。可好景不长,最后还是因为开后门的问题被打回了农村。与黄亚萍分了手,而巧珍也已另嫁他人,落得个一无所有的境地,才幡然醒悟。
里面最后当高加林回到县里知道自己要被撤职打回农村时,有一段思考意味深长:
“他甚至觉得眼前这个结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发生,明天就可能发生。他有预感,但思想上又一直有意回避考虑。前一个时期,他也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宁愿让自己把它看做是桥。
他希望的那种'桥’本来就不存在;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他现在仍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现实。”
人有时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运,或是依靠某种资源,或是运气到达了一个本达不到的地方。虽一开始略有些不踏实的感觉,可当习惯之后往往会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若是没有认真努力地填补上之前的空缺,很可能会迎来一次毁灭性的崩塌。年轻时总把幻想当现实,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当真正面临困难,才明白知道自身的边界是成长必要修的一节课。
此事让我想到之前看的一篇有关田中耕一的文章,他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比起其它在知名实验室任职不同,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工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还只是阴差阳错的命运使然。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个天上砸下来的馅儿饼就丧失了理智。他一直感到不安,因为这名不副实的奖项让他觉得受之有愧。因此他在获奖后没有接受老板给的“董事”的职位,而是将他所能得到的资源,开办了一个实验室专心办研究。而由他创设的“田中耕一纪念质谱分析研究所”自2003年创设后已发表论文100余篇,有不少被刊登在分析化学领域最为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他还建立了一种高度灵敏的血液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识别出具有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个体,真正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当然,小说也有自身时代的限制,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是进入大城市,在本书的背景下很难,但是在现在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在现实的基础上迈向理想是亘古不变的。
“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