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贵 :杏野砂锅 三晋一宝

作者:武天贵
杏野砂锅始于何年代,据老人们讲,他爷爷的爷爷就会捏砂锅,这么说来,总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和泥
所以称作砂锅,因它是用陶土和砂制成的,故名。陶土当地俗称干子泥,掏洞刨取,将干子泥运入场地后,粉碎成粉状,再按一定比例配以砂。配好料即浸水,和泥,醒泥。

拉坯

脱模

砂锅上耳

安装拎手

晾晒

上釉

准备装窑

进窑

烧制

出窑

制作时,将适量泥巴捶成所需厚度,套在转盘模具上,手工操作至基本成形,去模再细加工后,将它排放于生着大火的火炕上或架子上烘干。夏日在阳光下晾晒,然后用细黄土稀糊上釉,再干待烧。炉分窑炉台炉,烧货前,先得将空窑用大火烧2小时,再泼灭加底煤,这才用长把铁叉铲工具,将80“把”货约35件装入,然后封口鼓风,用千度火候烧1小时即成,将货取出,随即放入地下闷炉内进行炭化热处理。只有经过这道工序,砂锅才会穿上一身漂亮的外衣,看起来内黑外亮,轻轻一敲,发出脆音,成为不易爆裂的好产品。就因炭化这一招,就使平定砂锅外观比不上杏野砂锅漂亮。

检查烧制质量

散发着灼人热量的成品

成品锅盖

打包待发

杏野砂锅早年品种繁多,最畅销的要数大大小小的砂锅了,此外还有砂盔子、砂鳌、砂盆、砂汤锅、砂药锅、砂壶、砂罐、砂瓢、砂蒸屉、砂花盆、砂钵碗、砂炉盔、砂烤饼箅等。这些砂锅货历来是靠各地货郎担转手销出的。砂锅论价的行话叫“把”,一把相当于一市升容积。民国年间一把货卖1分钱,现在卖1元。兑镇寺沟、老弓的煤十分有名。那时候,这些远道拉煤车装好煤途经石相茶坊、后庄马头、水峪等地时,十有八九的煤车,总要在路旁的砂锅摊上要捎带若干件砂锅。杏野砂锅的一大部分,就是由这些源源不断的铁钻辘牛车运到了各地,进而走入千家万户。
砂锅有它不与酸或碱起化学变化的独特性能,不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可以说它是保健炊具。它耐火、保温、透气性好,传导性稳。用它熬中药,能保持药物性能;用它生豆芽,出芽快,不烂根;用它做出的饭菜味道正;用它熬出的米汤,尤为喷香可口;用它存放饭菜,虽隔夜却不易糊锅底。它的外表虽不算华丽,却实用,价廉,在乡间还是广受人们喜受的。
随着精美的瓷、铝、瓷与塑料等器皿的广泛应用,砂锅业面临新的选择。在这种情势下,杏野砂锅业主武明亮,通过考察,投资7万元,扩大了场地与生产量,增建了隧道炉,并走出去同许多客户建立了销货渠道。面对市场新需求,除生产常用砂锅外,还生产煤气灶砂锅、餐桌砂锅、用电火锅、酒精火锅、筒锅等系列品,使砂锅进入城市,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们的砂锅除销到本省各地外,还远销到陕、甘、川、豫和内蒙等地。武明亮计划将十几家砂锅作坊联合起来生产,应用新工艺,提高砂锅档次,添补无包装空白,抓住商机,开拓出砂锅的广阔市场,让杏野砂锅再现昔日风采。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曹三团”革命斗争述略

记忆中的“席”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