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和写诗四万首的乾隆皇帝,谁的诗词水平更高?

学好诗词 今天
点击进入学习

要说受教育水平,朱元璋肯定不如乾隆,乾隆出生就是皇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那是没得说,可是受教育水平高,不等于文学天赋就好,朱元璋一生留下来的诗不多,现存的《明太祖集》也就只收录了100多首诗而已。

在数量上,乾隆当然是可以碾压朱元璋的,2014年故宫在清理文物时,工作人员在库房里发现了两个箱子,上面写着“乾隆诗稿”,有乾隆皇帝的2.8万首诗的诗稿。而过去库房里有1.7万多首乾隆的诗,加上这次共4万多首。这个数量,不但远超朱元璋,当然也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

朱元璋说他自己农民出身,从小没有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但是天赋好,所以当皇帝不是偶然的(“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这话有自我吹嘘的成分,自然不可完全当真,但看他写的诗,水平的确比乾隆好得多。

这首是朱元璋写的七律《早行》,这首诗巧妙地把唐宋古典诗歌的典故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一方面为这首诗增添了一层书卷之气,另一方面却仍不失皇家的大度气派。

诗中的“两三点露不为雨,七八个星尚在天”,应该是从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学来的,这是用典,这个典用得很到位,很自然,而“茅店鸡鸣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则是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学来的,也是妥帖自然,生动传神。

这首七律是写来送给大将出征的诗,题名《赐都督佥事杨文广征南》,诗中的“腰悬秋水吕虔刀”的典故,杜甫曾经在“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中就用过,而“大标铜柱归来日”,背后则有一段故事,出自《后汉书》记载的马援征交阯,竖立铜柱的事情,朱元璋写诗用典,不生僻,不做作,而诗作中又透出自己天生的雄豪气象,很有盛唐诗歌的格调。

再回来说乾隆,乾隆一生没事就写诗,他自己说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写诗(“机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赋文,赋不过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可是天赋极差,大概是从小就没人敢跟他说诗不能这样写。

这首《咏煎盐者》,是乾隆流传得比较广的诗了,乾隆虽然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可是大家真正知道的并不多。乾隆写诗喜欢在他的酷似打油诗的水平里,里面加上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名词典故。

比如这一首诗中“篷芦”代指的是民工房,“釜海”代指的是煮盐的锅,以前的诗人都没这么用过,算是他的创新吧。可是显得别扭,不自然。而且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跟白开水一样,没有诗的味道。

跟朱元璋一样,作为皇帝,当然要经常写诗给大臣表示皇恩浩荡,这首是乾隆写给张廷玉的,中规中矩,没什么大毛病,可是缺点就是太平淡,无法让人眼前一亮。

——————————————

百字铭

吴汝纶 〔清代〕

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如新,近视人情,渐渐不同往日。
诗朋酒友,日会三千,知己心人,百无一二。
花开兮,蝴蝶至,人困兮,亲戚疏。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自跌倒,自爬起,靠人扶,都是假。
亲戚朋友,说的是隔山话。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不看的原因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