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余二不足
《素问》中有2处提到五有余,一是指五脏之邪气有余,一是五病之气有余。
概念
1、神气血形志者各有余也。《素问调经论》:“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2、外面五病气之有余也,一身热如炭,二颈唇如烙,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素问奇病论》:“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
解读
1、《素问·调经论》中提出五有余五不足,其中五有余指神、气、血、形、志五者邪气有余。神有余则笑不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血有余则怒,形有余则腹胀,二便不通利,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神、气、血、形、志为五脏所藏,其有余,实质是指五脏之邪气有余。
2、《素问·奇病论》中提出“五有余二不足”病证,其中五有余为一身热如炭,二颈唇如烙,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二不足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太阴脉微细如发者”为古代不治之症的临床表现。
中医应用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笑与悲是对心病表现在神志方面的概括,而且只限于精神失常方面的病变。神有余是由于心气实,神不足是因为心气虚。至于心气虚和实是怎样形成的,则需结合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致病因素的影响,迸行具体的分析。概括地说,从“血气未并”为“神之微”可知其虚实则为“血气已并”所致。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短少气”,是对肺病表现在呼吸方面的概括。气有余,是指实邪壅塞于胸间,影响肺的宣降,致气上逆而喘咳。气不足,是肺气虚而呼吸无力。皆因肺主气的功能异常所致。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是对肝病表现在情志方面的概括。肝主疏泄,疏泄太过则怒,不及则恐。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是对脾病表现在运化方面的概括。有余为湿浊壅滞气机不利,水液停聚,故腹胀小便不利,这是运化水液功能的异常。脾为胃行津液而主四肢,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异常,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故四肢不用。
“志有余则腹胀飨泄,不足则厥”是肾病表现在肾阳方面的病变。肾阳虚影响脾的运化,以致出现腹胀飨泄等邪盛之象,故称“志有余”。肾阳虚温煦无力,故厥冷。肾虚厥冷重点表现于下肢,所谓“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不足则厥”的“厥”,也可能有“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的一面,但联系“腹胀飨泄”应重点从肾阳虚方面理解。
五有余五不足见于《素问·调经论》,讲脏腑疾病的虚实表现,后文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外感和内伤所引起的虚实病变,指出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八纲辨证理论,是八纲辨证的理论基础之一。五有余二不足类似今天危急重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即高热,喘息,气逆,格拒不通,人迎脉躁盛,小便数十次,寸口脉微细如发,为古代不治之症的临床表现,今仍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