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的名义

以教育的名义

——第8周批注阅读

徐 燕

不久前刚好关注了一则新闻《家长开豪车接孩子被踢出群》,当时也挺有感触的。正巧同事周翔也推荐了此文,看来真是个社会热点,引起大家一致的关注。

正如诸多网友的反应,对此,我也有话要说。

文章的标题其实很容易让人解读成一种简单的逻辑关系——家长因为开豪车接孩子而被踢出家长群。仔细读内容,原来并非如此。总算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师因为个别家长反映而建议该家长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当时老师在微信群里发言,而家长也是一时没把控好情绪,掌握不好说话的分寸,导致被踢出群。

这个事件是由两位当事人没有妥善处理的一个小场景,导致持续发酵继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老师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开跑车接送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教师保护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固然没错。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公平的种子。可是,再细细分析,这样的逻辑实则站不住脚。

首先,什么是公平?物质的朴素叫公平,那么学生之前的成绩好坏,能叫公平吗?如果说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情有可原,那么家长赚的多就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是不是也无可厚非?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刻意地强调那种人为的公平?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落差的考验,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假装差距不存在,世界已经“大同”,无非是自欺欺人罢了。承认差距,才是教育的契机,这正好提供了让学生学会接纳和理解真实世界的大好时机。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校不也是培养适应社会、懂得与世界如何相处的公民吗?

其次,老师的做法体现公平了吗?老师因为怕家长在群里“闹事”,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表面上看老师维护了正常的秩序,回归平静和谐,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尊重开豪车家长的意见。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的关系。延伸开来,这种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潜移默化,从而让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权威说了算?如果这样,还真的挺糟糕的,孩子从小习惯于服从权威,结果丧失了独立自由的意志,更不会在互相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请问,这有利于教育吗?

再次,真正的教育不会扛着“教育”的大旗,而从来都是于无声处、细微之中悄悄生发。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不会一天到晚把“有利于教育”挂在嘴上。他们或许从来没这么说过,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处处闪耀着爱的光芒,透出教育的睿智。学生沐浴着光辉成长,他们感受、吸收、蜕变,发生一个个伟大的教育奇迹。

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而已。若爱这份事业,请深爱!不要让空洞的口号蒙蔽了双眼,请蹲下身子,凝望你的学生。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