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民局办理学生证
在移民局办理学生证
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24)
(一)
今天根据安排,我们集体到移民局办理学生证。
之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相关的资料,资料里安排了我们办理的时间,根据预约的时间,大家需要提早一个半小时出发。有一部分校长是安排在8时左右的,他们得天还没亮就要出发了。我预约的时间是10时15分,相比而言不需要那么匆忙。
来到移民局,首先要取号,取号不是像我们银行那样,只要按一下取号键,就给你一张号码。而是要用我们提前拿到手的那张单子,让机器扫描条形码,并输入单子上相应的数字。这在国内就算再复杂一点,也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几个校长,只知道在扫描机上来回扫描,却不知道还要输入数字。幸好,排在我后面的一位外国小姐,告诉我怎样输入,输入哪些数字,这才取来了排队号码。
此时的我们,估计比在国内的一些取款机旁,偶尔看到不会操作取款机的老年人,还要可怜几分。
(二)
取号之后,来到大厅,看到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其中有一块区域坐着的是我们的校长。他们一边在谈论这里的办事体验,一边等候窗口呼叫自己的号码。在国内,很多人拿到号码,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了。而这里不行,因为这里不会语音播报,只是一个“叮——”的提醒音,提示你看屏幕上的号码。
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我刚到新加坡写的关于公交车的文章吧?公交到站不但不会播报,如果没有人按下车铃,车子也不会停靠。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方便。但是,它却换来了公共场合的一份宁静。在新加坡生活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管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餐厅里,说话音量最大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了。我们大嗓门的习惯,在这里处处显得格格不入。一开口,音量就与当下场合很不协调,感觉自己是像是过去的乡下人进城一样,不懂得城市里的规矩。
在这样一个人群密集的办事大厅里,只听见“叮——叮——”的声音,除此之外听不见其他分贝高一点的声音。因为没有人会打开手机语音免提,也没有人在这里大声说话。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样的环境和习惯。只是,我们一下子还不习惯,感觉到处处都需要压抑自己。我们习惯大声说话,习惯抢着说话,尤其是在酒桌上。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好几个人同时对着一个人说话,导致这个人不知道把目光朝向哪里,不知道该对谁点头和回答。为了不让说话者失去体面,听者往往只能在他们多人的眼神中来回穿梭。
想想,安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三)
在整个办理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不懂英语。
好几位校长在窗口办理时,遇到了麻烦想要寻求懂英语的人来帮忙。而此次来的校长,好像都不会英语,谁也帮不了谁。过去,我们也听过太多的,关于语言不通的笑话。其实,这样的笑话,就在我们身边继续演绎。
据说,我们有一位校长房间的自来水龙头漏水了,想找人来修理,但是不会英语。怎么办呢?这位校长很机智,也很幽默,对着工作人员说:“Water,滴答滴答。”不知道那个工作人员有没有听懂,但是我们听完后,都笑喷了。
笑话背后,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英语的确是蛮重要的,毕竟它是国际通用语言。尽管当下有许多翻译软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极为不方便的。通过实地的交流,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英语的确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在书本上,更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或者生活中。
还好,我们所在的国家是新加坡,大部分人都还能用普通话交流,要是把我们送到英国或者美国,我都不知道还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来年呢?
办完事,来到了一家马来人的餐馆,我们用“Number One\Number two”来点餐,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想过去那些留洋的学生,一没有翻译软件,二没有学过英语,他们是怎么在异国他乡生存的。其实,答案就是逼出来的。此时,我真想把自己扔在一个纯英语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