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
看一幅山水画,
通常会先看什么呢?
清代龚贤说先看树——
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
布颜图在《画树法》中又说:
凡画山水,树木当先,
峰峦居后……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芥子园画谱》也说:
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
树,在历代山水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视觉上的吸引,树木的形象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山水画家在仔细观察和反复实践中,不断地继承和丰富了树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符号。
如荆浩的古松、李成的枯木、董源的江南夏树、范宽的雪景寒林、黄公望的富春山林、倪瓒清瘦却劲挺的杂树、赵孟頫的篆籀画树等。
不同画家对不同特征的树具有强烈偏好,导致其作品风格的千差万别,历览中国山水画大家名作,画家对树法的选择,更多是跟景物的季节有关,跟各人的笔墨特性有关,从而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偏执的喜好。
如荆浩笔下那些苦大仇深的松树,它们抱节自屈、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似乎身为一名松树,总得奋斗、抗争一番才不枉费此身,才能把自己的价值做到最大化。
▲荆浩《匡庐图》
而李成偏好画枯树,他的传世作品中,往往枯树占有重要地位。他画树笔触锐坚、树枝不长、曲线往下,造型如螃蟹的爪子,被画史称为“蟹爪枝”。其笔下的树木枯枝劲健,龙拏虎攫,破空杀纸,笔势动人。
▲李成《寒林平野图》
▲李成《读碑窠石图》局部
郭熙说:“山无林木则不生”,他也偏好枯木,在《早春图》《窠石平远图》《树色平远图》等画作中,对枯树的描绘极尽酣畅,笔法流利圆转,甚至有点炫技之嫌。
▲郭熙《早春图》
▲郭熙《树色平远图》
范宽画树,初学李成,后来感悟与其学别人,还不如拜大自然为师,于是常年隐居在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写生。范宽的树出枝似丁香,夹以蟹爪,再配以繁密多变的树叶,成浑然华滋、雄奇苍茫之风韵。
▲范宽《雪景寒林图》
马远画树,笔下枝条常有七八处屈曲,而且大都倒挂,因而被称为“拖枝马远”。
▲马远《岁寒三友图》
董源和巨然,就偏好描绘江南的苍树郁木。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巨然《万壑松风图》
北宋赵令穰和南宋赵伯骕,分别以《湖庄清夏图》和《万松金阙图》流传画史,作品虽然不多,仍可从其笔墨特征大致推测出各自笔下树法的独特口味。
▲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局部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局部
倪瓒笔下的树,多生长在土壤贫瘠的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河滩的乱石堆里,总是一副清瘦干枯的样子,虽然挺拔但绝不会枝繁叶茂。
倪瓒特别钟情于描绘这类树,它们三三两两、或者四五成群,至多也不超过八株,不带任何功能性的现实作用,只是在江岸边挺立着,成为倪瓒鲜明的标识。
▲倪瓒《六君子图》
▲倪瓒《虞山林壑图》
在以往的传统画中,对于树木的技法多用两条线简单的勾勒轮廓,而赵孟頫却开创性地将树干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表现出古木苍老斑驳的效果。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松荫会琴图》
龚贤绘画个性鲜明,所画的树更是气韵独特、与众不同。他大多以简笔空勾树干,一段一段匀整贯气的线段运用,使树干呈现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的印象,然后再辅以各种形态的枝叶,从而凸显树姿的丰富妖娆、变化多端。
▲龚贤《木叶丹黄图》
▲龚贤《翠嶂飞泉图》
▲龚贤山水树木
张大千喜画松树,常以松荫高士为题材,将高逸之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生活,同时抒发其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张大千《听松图》
▲张大千《万松仙馆图》
松树的伟岸苍劲和坚韧顽强,一直备受人们的颂扬,很多画家也多爱以松入画。
▲沈周《苍松片石图》
▲石涛《松下高士图》
▲钱瘦铁《无量寿佛图》
▲江寒汀《松石图》
▲黎雄才《双松图》
▲吴湖帆《松风涧泉图》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
成熟的画家对笔下景物的选择是有强烈偏好的,这种偏好是由画家各自的性情所导致,也因而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笔墨特征。
“故古人作画,千岩万壑不难,
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
树画的成败,是衡量画家本领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几笔树枝就可看出个人功力。画树不但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练笔和用墨必要的起步。所以,学习山水画第一步,是学习如何画树,画树的第一步,又是从画枯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