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分以下几个部分分别阐述。
一、什么是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就是元朝、明朝、清朝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注:元朝对文章的规定不严格》。每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故称八股文。要求起股至束股四个部分为议论的主体,每个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考题主要摘自《四书》和《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其论述内容也需依据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文章的每个段落、句式、字数均有固定的格式。
二、八股文的历史沿革
八股文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之后,他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遂一律改试经义,起初文体并无规格限制,也未曾要求必须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为了彰显才气而刻意运用了排比写法。至于元代的科举考试,也基本沿袭了宋代的习惯,并无太大的改革。直至明代洪武元年,下诏开试科举,对制度、文体才有了明确的要求。有人说是刘伯温所创,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所创,时代久远,并无史料明确记载究竟是来自何人之手。到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几人提议,竟逐渐形成了更加严格的格式。学子们自然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后,八股章法一直沿用至戊戌变法时期,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所有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故八股文的用途只是用于科举考试,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明代状元~杨慎像)
三、史上比较典型的八股文
仅列举明代张居正的一篇,题目:<生财有大道>
破题部分: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承题部分: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
起讲部分: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起股部分: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 也。其于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自有以裕于民 也。然则何如?
中股部分: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诚能趋天下之民而归之农,其生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食焉。
后股部分: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量所如,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以无穷之财,供有限之用,是以下常给而上常余。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束股部分:百姓足而君亦足,虽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无恐矣。
大结部分:谓之大道,信乎其为经久谋国之计,而非一切权益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从例文中不难看出,有固定格式、句式,几个朝代对字数要求也各有差异。
(清代纪晓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