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秒搞懂肖邦、贝多芬等八位钢琴家的风格
这段14s的视频
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钢琴大师们各具特色的“手”!
视频来自:@默念的星空
肖邦-流动弹琴的匀称稳健就如打蛋器
贝多芬-有多重砸多重,要的就是这气势!
拉赫玛尼诺夫-手大,就是感觉有几十个手指同时操作
李斯特-跨度大到超乎想象
布列兹-按下的音符都是一块一块的
巴赫-他弹的每个音就像AI一样精准稳定
德彪西-一点都不彪悍,温柔如羽毛的琴声
凯奇-就是那部作品《4分33秒》,一个音都没弹
这八双“脑洞大开”的手你们看懂了吗?让我们随着这些手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八位传奇的钢琴家:
肖邦(Chopin):流动着的搅拌器
有“钢琴诗人”美称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手被公认是“最优美的手”,他的演奏平稳有力,触键匀称,同时融合了各种情结:单纯质朴的爱国情怀、伤感浪漫主义情怀,和声和旋律处理都非常精致。
小伙伴们可以去听一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亲身感受下这种混合却流动不止的演奏,恰如搅拌器持续的混融。
贝多芬(Beethoven):力度!力度!在你心上用力地敲击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命运”敲击的动机,多像锤子敲击的声音。力度,力度,力度(重要事情说三遍)!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钢琴曲纯音乐) jaycd - 钢琴曲纯音乐经典
用大锤敲击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也算是有理可循吧!这里,介绍一首贝多芬的晚期作品——《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世称《“槌子键”钢琴奏鸣曲》。听过这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对贝多芬的锤子手有更深刻的体验!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像章鱼触须般盖住了钢琴键盘
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有一双大手!非常大!就是这得天独厚的大手,使他的左手能很轻易地按到跨 十二度 的琴键。
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弹奏的,特别是《第三钢琴协奏曲》。据说,拉赫马尼诺夫临终的时候,曾看着自己的手说:“再见了,我的大手。”
李斯特(Liszt):有多大跨度写多大,撕裂你的虎口
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的手,被公认是“又宽又大”。他的手指长而平均,自然伸张可达 “十度”,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许多的连续十度进行。
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华丽恢弘,气势劲拔。其作品技巧之高超,弹过李斯特作品的伙伴们一定是饱受折磨吧。
有人说弹《钟》(《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中的第三首)不仅仅是撕裂虎口的问题,完全就是五指钉耙啊!
肆-钟-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李思特 A.J.Alex - 致吸血鬼的五曲
布列兹(Boulez):音块木铲般的音色
20世纪法国作曲家布列兹不但是位作曲家,还是位指挥家。作为梅西安的学生,布列兹继承并发扬了十二音与序列音乐,无论是指挥或是创作都有着数理的严谨与诗意的挥洒。
他的音乐作品结合了严密的数学构思与自由、主观、甚至狂暴的情感表达,但他制订音乐规则时数学般的严格给了这些狂暴情感以必要的补偿。
听听布列兹的钢琴奏鸣曲,你便可以发现如音块木铲般的音色。
凯奇(Cage):玩的就是情怀……
20世纪美国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家约翰·凯奇,作为“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其最经典作品《4’33》或是解读图上“无手”的最好例证。
《4’33》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
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无手”或就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吧。
巴赫(Bach):精密如机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精通作曲技法的大师,我们可以在他的复调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声部交叉和对位旋律。
巴洛克时代追求空间律动带给我们了强烈效果,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有着异常缜密的逻辑,节奏、音色和音响都有非常精准的分寸把握,精密的背后却一点都不缺少趣味性。
▲演奏:朱晓玫
德彪西(Debussy):如梦如幻,轻如鸿毛
20世纪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充分发挥了音乐想象力,拓展了声音的表现空间。
德彪西代表作前奏曲《牧神午后》就描绘了一个慵懒的魔幻梦境,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一切都是淡淡的,感性的,笼罩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牧神午后序曲) Artist Unknown - Classical Archives: Afternoon of a Faun, Vol. 10
⊙
⊙版权声明: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