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三
谨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贵在整洁,不必追求华贵,衣着要合身份,还要考虑家境。古人是以节俭为美德的,无论宫廷百姓,都不赞成衣着过于华丽。以宫廷为例。汉文帝是位非常节俭的皇帝,他在位时,要求皇后亲事蚕桑,他宠爱的嫔妃衣裙上连刺绣都没有。他自己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龙袍破了,就让皇后补一补再穿。他还曾穿着草鞋上朝办公,为天下人做节俭的表率。明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皇帝是个很勤奋很节俭的皇帝,他死时穿在身上的是打了补丁的龙袍。平民百姓也对打扮得花里胡哨很反感。俗语说:“男俊一身皂,女俊一身孝”,男的穿一身黑色,女的穿一身白色朴素大方,干净利索就十分好看。
衣着打扮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如果你穿着几十块钱一件的普通衣服,甚至是一件旧衣服,只要你的衣服干净整洁,大小合适,胖瘦得体,样式入时,就会给你的形象加分。如果你穿着名牌,光艳耀眼,但大小胖瘦又不得体,别人看了肯定不舒服。现在有的年轻人只知道追求名牌,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只要价钱贵就认为是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给人一种土财主、暴发户,甚至小流氓的感觉。
穿衣吃饭亮家当,一个人的穿衣还要和自己的身份、家庭情况相适应。在古代,衣服的颜色样式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简单的区分是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白衣,官宦之家可以穿锦绣绸缎,王公贵族可以穿绣有各种图案的锦袍。黄色则是皇家的专用色。如果穿衣服与身份地位不符,轻则被视为不懂礼仪,重则可能触犯刑律,招来杀身之祸。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有大臣家藏龙袍,被定为谋反罪,灭了九族。
现在人们的穿戴比较个性化,但“上循分,下称家”的基本原则还是不能变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嘛。比如,作为学生,衣着以朴素简洁大方干净为好,如果男学生西装革履,女学生胸背外露就不太合适。作为公务人员,上班不能穿背心、短裤、拖鞋,穿得太时尚也不行。再比如,现在街上流行穿弄破的裤子,有的裤腿上全是洞,这种衣服在机关或正式的公务活动中绝对不能穿,这就和在游泳池可以穿三角裤、三点式,而在大街上绝不能穿一样。所以穿衣服既要符合身份,又要适合环境。同时穿什么衣服还要看自己的家庭条件,有的年轻人,不管父母经济条件如何,一味追求名牌,盲目与人攀比,没有钱就向父母伸手,达不到要求就赌气,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是一种很不孝的表现。其实自己的穿衣如果超过家庭经济条件,与父母的穿戴悬殊太大,别人不会认为你帅,还会很看不起你。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饮食应当全面,不能挑挑拣拣,注意适当有节,不要过量无限。一个人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这是个人的自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从健康方面讲,不能偏食,五谷杂粮、各种果蔬都吃一点才有利于营养均衡。从规矩方面讲,要讲究餐桌礼仪,从小培养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习惯。古人非常注意观察一个人的吃相,因为一个人吃东西最能反映出他的家教和修养。记得有一次陪客人吃饭,其中有一位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教授。老人鹤发童颜,文质彬彬。就餐中一粒饭掉在餐桌上,老教授放下筷子,拾起来放进嘴里。这简单的一幕让我对这位大教授更加肃然起敬。
由于缺乏礼仪教育,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的表现是很不令人满意的。有的一入席不管别人动没动筷子,自己拿起来就吃;有的爱吃那个菜就专吃那个菜,甚至把这个菜拿到自己面前独享;有的边吃边演讲,唾沫星子乱飞;有的自己吃饱了,不管别人吃没吃完就抬屁股走人。这些表现在公众场合都是大毛病,年龄小的如此表现让人认为没家教,年龄大一点的就会让人看不起或认为你素质太低。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找一个在公司当总裁的亲戚谋求工作。这个亲戚见这位年轻人长得白白净净,也有一定学历,就想把他留在身边工作。中午公司总裁请这个年轻人一起吃饭。这位年轻人拿起筷子在盘子里拨来翻去找爱吃的东西,拿起馒头先剥了皮,将馒头皮顺手丢在餐桌边。总裁皱了皱眉头。吃过饭后,总裁说:“我这里现在不缺人,你先回去,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在饮食用量上,吃七分饱是很健康的标准。有的人挑食,不爱吃的就宁可饿着也不吃;喜欢吃的就大吃一顿,撑得弯不下腰。这种饥一顿撑一顿的习惯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用餐,遇到好吃的东西头都不抬,狼吞虎咽,当众饱嗝连声,是很丢面子的。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对酒这个东西,历来评价不一。否定的说法,酒是穿肠的毒药;肯定的说法,酒壮英雄胆,无酒不成宴;中性的说法,酒能成事,也能坏事。但无论怎样评价,未成年人绝对不能染上喝酒的习惯。一是身体尚未发育成熟,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如资料上所说醉一次酒等于患一次急性肝炎;醉一次酒要杀死多少脑细胞等等。二是年轻人自控力差,喝醉了丑态百出,甚至借酒闹事,引发严重的后果。这些年,我们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的学校暴力事件,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酒后所为。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达不到一定年龄的孩子是不能买酒的。如果商店把酒卖给了不够年龄的孩子,就是一种违法行为,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年轻人不但要远离酒精,对香烟、毒品、赌博等也要自觉远离和抵制。
对成年人来说,酒可喝一点。一则少量饮酒有益于健康,二则交际场上没点酒还真热闹不起来。但一定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能喝醉。醉酒危害很多,从健康方面说,危害自身,殃及后代。李白一生酗酒无度,四个儿子“长子呆,次子傻,三子痴,四子愚”。陶渊明酗酒成性,五个儿子无一成才,他自己写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安全方面讲,醉酒惹祸。现在每年车祸很多,许多事故都与酒驾有关。以俄罗斯为例,每年30万起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死于酒后驾车。司机一两酒,家人千行泪。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水利工地上,醉酒后的拖拉机驾驶员将履带式大型拖拉机开进民工用餐的麦场,一瞬间压死十几人,血肉模糊一片,十分悲惨。
从情感方面讲,醉后情绪失控,伤感情,损形象。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神亢奋,情绪敏感,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不该做的事敢做。本来是好朋友,请喝酒也是为了增进感情,结果为争高低,互不相让;互相揭短,恶言相对;大打出手,反目成仇。酒后失态,是醉汉的通常表现。轻度醉者东倒西歪,走路拐弯,撒尿画圈;中度醉者如疯似狂,口无遮拦,颠三倒四,胡言乱语;重度醉者,神志不清,如憨似傻,往往干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比如大街上睡觉、抱住狗亲嘴、冰箱当厕所、上错了别人家的床等等。真可以说是丑态百出。
从工作方面讲,饮酒误事的现象太多太多。从古代讲,商朝纣王是个酒鬼,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置酒于摘星楼中,终日狂饮,设炮烙之刑,灭九族,脯鄂侯,囚西伯,剖比干。忠臣良将,诛戮殆尽;拒谏饰非,自取灭亡。”战国时楚国大司马子反在楚国和晋国交战的关键时候喝醉了,楚恭王找他商议战事他却醉得醒不来。楚恭王只好对天长叹:“天败我也。”杀了子反,班师回朝。南唐后主李煜拥有大周小周,饮酒作乐,醉生梦死,不理朝政,亡国为囚,被宋太宗杀害。大家知道这个人主要是因他的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也是他的绝命词。从现实生活看,喝醉酒误了工作,误了会议,误了约会,误了办事的例子举不胜举。有因醉酒丢了饭碗的,有醉酒丢了帽子的,也有因醉酒妻离子散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当然,我们对饮酒并不能一棒子打死,全面否定,酒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适时适量地用酒也有一定的好处。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称帝后,老是担心部下大将功臣们有一天像他一样要黄袍加身。一日他请部下喝酒,趁大家喝得高兴时,宋太祖拐弯抹角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又说如果你们退休回家多多购良田,建造美宅,养些歌女,每天享享清福岂不是好事。大家听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第二天就纷纷找理由辞职,都回老家当富翁去了。再如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喝了鸡血酒,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顺利借道大凉山,然后抢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在大渡河和金沙江之间歼灭红军的如意算盘。这是因酒成事的范例。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