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上)
思想虚无缥缈,却是一人之本,一国根基。
——坤鹏论
清明假期,坤鹏论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又进行了一番思考,思考的同时又精细地重读了一些哲学书籍。
其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对于“一”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个理解不仅让我以前分享的东西融会贯通了起来,比如:色诺芬尼、巴门尼德以及赫拉克利特的“一”的源头;还可以指导以后西方哲学的学习,比如:马上要讲到的留基波、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一、为什么泰勒斯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哲学家?
尼采对此的评述堪称醍醐灌顶般的精彩,几句话便点到了关键:
“希腊哲学似乎是从一个愚昧的念头开始的,它始自这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和母腹。
真的有必要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个命题吗?
是的,有三个理由:
第一,因为这个命题就事物本原问题表达了某种看法;
第二,因为它的这种表达并非比喻或寓言;
最后,因为其中包含着——尽管是萌芽状态的——'一切是一’这个思想。
上述第一个理由尚且使得泰勒斯与信教和迷信的人为伍;但第二个理由却把他同这些人区分开来,表明了他是个自然科学家;而第三个理由,泰勒斯就有资格被看作最早的希腊哲学家。
……这个推论的动力乃是一个形而上的信念,其根源深藏在某种神秘直觉之中。我们在一切哲学家身上,在他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它而做的不屈不挠的努力中,都可以发现这个信念,它就是'一切是一’的命题。”
坤鹏论认为,泰勒斯为西方哲学、西方科学,甚至是宗教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圈,他为后人规定了:
第一,不论事物之间有着多大的差异,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或是相同——“一”;
第二,“多”通过“一”而相互关联,这里的“多”通常指万事万物;
第三,存在一种单一的元素或者说是某种物质,它包含了自身活动和变化的原则,它是所有物理实在的基础,对于泰勒斯来说,这个“一”,这种物质,就是水,水是原则(古希腊人的说法),水是绝对。
中国《管子》的水地篇中也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不过,《管子》的立场是伦理学的,泰勒斯的立场是形而上学的;
第四,一切其他事物均由这个“一”产出,所以“一”永远是一切其他事物的本体,特殊的存在只是由一种偶然的外在的规定而产生;
第五,一切特殊的存在都是变灭的,也就是说,要失去“特殊”的形式而再变成“普遍”,再变成水;
第六,寻找到这种元素或物质,就能揭开万事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也就是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泰勒斯的“一切是一”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质是一样的。
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作为已经将很多东西习以为常的我们,一定要明白,泰勒斯对于事物构成的分析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切是一”的伟大方向。
而且,在当时,在那个人们只相信人和神的时代,相信整个世界只是人和神的伪装、面具或变形的时代,泰勒斯的言论绝对是惊天动地的,用尼采的话就是:“他开始相信自然了”。
同时,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他确定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热!
坤鹏论在《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中)》讲过,深究到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世界形成学说本质,其实他们都认为,温度是万事万物起始的条件,显然,我们在泰勒斯找到了源头。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说明泰勒斯如何得出水是世界本原,但亚里士多德写道:他得出这个结论或许是通过观察简单的事实,“或许是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热本身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所以,泰勒斯“得到这个看法可能就是以此为依据,还有所有事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而一些其他现象,例如蒸发或凝固,也表明水有各种状态。
另外,从泰勒斯,一种对我们感官知觉的离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也开始了。
所以,后世普遍认为,泰勒斯首创了理性主义精神、普遍性原则。
正是从泰勒斯“一切是一”的起点出发,其他古希腊哲学家相继提出他们各自的“一是什么”的答案,就连宗教、科学都紧紧围绕着这个问题不懈努力,甚至2600多年后今天,人类仍在奋力地对它进行着解答。
二、阿那克西曼德说:“一”是“无定”
前面讲过,米利都学派主要由三杰支撑,他们分别是:创始人泰勒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年轻的同乡及同伴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曼德与泰勒斯是同代人,但更年轻些,他同意老师的看法,认为“一切是一”,存在着某种单一的基本物质,事物就是由它构成的。
不过,在“一是什么”上,他并不赞同泰勒斯,不认为“一”是像水这样确定的物质。
他指出,这种基本的物质既不是水,也不是任何特殊的元素,水和其他所有特定的东西只是某种更基本的东西的特殊变体或衍生物。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很有可能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现水或潮湿的东西的各种变形,而水只是很多元素中的一个特殊的东西,所有这些特殊的东西都需要一个更加基本的物质作为它们的本原。
比如:一块岩石、一堆泥土、一盆水等,这些在世界上特殊的、确定的事物,它们就源于这种更基本、更原初、更特殊的物质。
阿那克西曼德说,这些物质属于一个不定的或无限制的领域,因此他将其称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the indeterminate boundless),希腊语apeiron,音为阿派朗,国内一般翻译为“无定”。
至此,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也就明朗了,他认为,实际的万事万物都是特殊的,而它们的来源则是不确定的,万事万物是有限定的,但原初物质是无限定或无限制的。
坤鹏论认为尼采对此的解释非常精彩,在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
首先,阿那克西曼德确认的是,“一”是不变的,永恒的。
但是,凡是已经生成的,必定重归于消失,无论是人的生命、水,还是热、力,皆如此。
也就是说,只要是被我们感知到的确定属性的,都会有衰亡。
所以,凡具备确定属性并由这些属性组成的存在物,绝对不可能是事物根源和原始原则。
阿那克西曼德推论说,真正的存在物不可能具备任何确定的属性,否则它也会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被产生出来和必定灭亡的了。
阿那克西曼德指出,为了让生存不会停止,本原就必须是不确定的。
尼采认为,“无定”这种本原的不朽性和永恒性并不在于一种无限性和不可穷尽性,而是在于它不具备会导致它衰亡的确定的质。
“被如此命名的本原是高于生成的,因而既担保了永恒,又担保了畅通无阻的生成过程。”尼采评论道。
泰勒斯虽然提出了“一是水”,但他并没有再进行过详细解释,所以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亚里士多德讲起来都是靠猜的。
而阿那克西曼德不仅提出了他的原初物质,还努力解释了该物质如何成为我们在世界中看到的许多不同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着一个永恒的“一”,那么“多”究竟如何是可能的?
再次强调一下,这个“多”指的是具体而特殊的,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典型的论证过程。
坤鹏论曾讲过,哲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论证,也就是过程。
其实,任何事情皆如此,对于人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所以,阿那克西曼德推进了哲学的发展,因为讲得出精妙的理论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还要能够自圆其说。
当然,这里面还蕴含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那就是,人们已经开始试图不再使用神话式的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了!
同时,这也代表了知识上的一种进步。
另外,也因为泰勒斯相对更加飘渺不定,甚至就连“水是万物本原”是不是他所说、哪一篇哲学文章是他亲手所写等,都还存在争论,至今也无法证明,而阿那克西曼德的著作——《论自然》(后人给的冠名,坤鹏论讲过,那时候哲学家的著作差不多都是这个书名)虽然也没保存下来,但是历史都认可他将自己观点写成了文字。
在西方,他与锡罗斯的斐瑞居德斯被认为是最早的散文作者,以及最早的哲学作者,其《论自然》是最早用希腊文写作的散文和哲学著作。
更为重要的是,阿那克西曼德脱离了具体物质谈本质。
所以,也有专家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的真正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对于“无定”到“多”的过程这样解释道:
不确定的无限者“无定”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毁灭的物质本质,并且,它永远处于运动之中;
运动的结果便是,各种特殊的元素从“无定”分离诞生出来,首先,冷和热分离出来,再由这两者产生了潮湿,然后,从这些东西里产生了土和气。“天空是由永恒的运动产生的”。
非常有趣的是,让我们打开老子《道德经》第25章,这里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这简直就是阿那克西曼德学说的中国文言文版,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坤鹏论将对应的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放到“——”后面,以便大家对比)就是: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它包围着一切世界”。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它弥漫、扩散在整个宇宙空间和宇宙万物的内部。
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独立地遵循着宇宙秩序、亘古长存、永不改变。
它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因而它体现了一切现象的最初的统一”。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无定”。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需要注意的是,泰勒斯说温度是万物生成的条件,严格意义上讲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猜测,而阿那克西曼德则是明确地提出了冷热。
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世界是创造、毁灭的循环,阿那克西曼德也有类似说法,他认为,同时并存着许多世界和宇宙体系,它们全都会消灭,在它们的创生和毁灭之间有一种不断的交替,他相信这个循环过程是有着严格的必然性的,以前讲过,必然性在古希腊意味着命运。
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地球原先被一层火包围着,这层火爆裂之后,火便飞溅出去,然后它们就围绕地球旋转,这是人类首先尝试用物理的方式对天体的运行加以解释,显然,这也影响到了赫拉克利特。
阿那克西曼德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鼻祖。
他认为地球是自由地悬浮在空中的,最初处于流动的液体状态,随着地球逐渐干燥,生物开始形成,它们先是生活在水里,有的生命在被太阳照射便演化转向陆地成为了陆地动物。
他宣称“不是鱼和人来自同一个祖先,而是人最初就是在鱼腹中形成的。”
人们普遍认为,他的意思是人类由鱼进化而来。
他的论证根据是,事实上其他生物很快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只有人类才需要延长被喂养的时间,如果人类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那么早就不会存在了。
相比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更加神秘,它永不可毁灭,也永不能被创造,包容一切,产生一切,统治一切,这就是最初的神性。
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看在《色诺芬尼大笑 那些神不是神,是笑话!》中讲到的色诺芬尼对于“一”的描述、解释,基本就是对于阿那克西曼德的继承与发展。
阿那克西曼德的作品中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句话是:
“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正义性而受审判。”
后来,人们又将其总结为:“时间会对一切做出公正的判决”,海德格尔曾把这句话用于他的一篇重要论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那克西曼德将“一”(“无定”)变为“多”解释为道德现象,“多”是非正义,所以不断通过衰亡来替自己赎罪。
在他看来,正义则是支配自然世界的法则,斗争是一种负面的存在。
但是:
不确定的“无定”为什么又如何堕落为确定者?
永恒的“无定”为什么又如何堕落为暂时者?
正义的“无定”为什么又如何堕落为非正义者?
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给出解答。
后来,“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走进那个笼罩阿那克西曼德的生成问题的神秘夜色里,并用神圣的闪电照亮了它。”
到阿那克西曼德这里,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本原便确定了以下基本规定:
总原则:一切是“一”
“一”是什么?
——有说:“一”是确定的物质;
——有说:“一”是不确定的东西。
之后的哲学家,但在以上规定中想象、推论,发展出他们的学说。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