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的文章,是我自己与我儿子的故事。
故事有点长,阅读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不过,我觉得你可以稍稍给自己一点时间,把它读完,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看,你也可以听我以下的语音分享。
大家好,我叫王纯华,我是一位十岁男孩的妈妈。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在炸毛营的21天。分享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人,她叫王小花,她是汇爱家的感育认证讲师。她在汇爱家两年多,汇爱家的学员多多少少都听过她的分享,她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修复了夫妻关系,她找到她自己,她清晰地找走出原生家庭羁绊,她不仅完成了汇爱家家长力课程,她还学了高研班,她自己还在给别人做家庭咨询。她从学员到分享师到讲师,感觉看上去,这个人还是学习得可以了。但是呢,日常中,她还是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学习炸毛,搞得母子关系变得紧张。后来,她考虑再三,决定放下心理负担,勇敢把她自己送进了炸毛营。作为已经是汇爱家讲师的我,在知乎上成为感育专家团队一员,汇爱家学习这么久,从三脑原理,到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到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式,这一些我都学习了,也都在实践了,自以为这样在孩子学习上的支持,应该是绰绰有余。殊不知,生活中,我却是经常为孩子学习磨蹭,拖拉而炸毛,为此,我也深感无助。终于,有一次,我被孩子上课在那摇头晃耳,说他两句还顶嘴给彻底激怒。当时怒火中烧的我,自然而然地挥起了自己的手,往孩子的脸上身上打下去。情绪过后,看着孩子默默流泪,我自己懊悔不已,跑到洗手间掩面痛哭。我感觉委屈,感动不解,也感到后悔。我明明知道这样子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我也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可是,为什么一看到孩子学习磨叽不上心,我就每次都要都会如此大的反应呢?孩子在生活方面,其他都好,他吃的,喝的,玩的,我都可以包容,可以支持,唯独他的学习,我有自己的执念。我意识到,我对儿子的学习如此执着,如此放不下,一定是我自己哪里给卡了,是我自己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需要直面我自己,让我自己去学习和成长。炸毛营开营前,会在汇爱家学员里招募专业的团队和能量团,以我自己在汇爱家学习和成长,我应该是可以申请成为其中一名志愿者的。这次我没有,我就想从学员学起,空杯心态,我太需要成长了。按照一定的流程,我填写报表名,一层一层接受暖大宝的提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认真思考,回答。最终我被通知报名成功。前三天,是冷静期,每日一答,每日打卡,让你清晰自己入群的目标,以及想达成的成果。正式开营,群里盛大的开营仪式,我看到老师比学员还要多,我感觉到可以有很多人来支持我,让我一下子心就定了。接下来的五天,我们精读三本书,每日打卡,分享读书感受。至少五点,并且最少要有一点与自己的现实实践相结合。后面十天,我们听课,每日打卡,记录听课收获,至少一点,并且最少要一点与自己的现实实践相结合。最后三天,实践,实践,实践,打卡打卡打卡,清晰育儿目标,策略,以及行动方案,实践成果。21天里,每天早上九点前,我们语音宣誓、每天中午有思启环节,思启官引导我们通过书本,通过课程内容,通过发问,引发思考,集体交流,思想碰撞;晚上轻松时刻,分享每日点滴成果,生活中小美好,还有小游戏,小互动。回顾这21天,我的心,从一开始像一匹背着重重包袱的骆驼,沉重无力到后来而每学习一天,我感觉到那个包袱就少一个。慢慢的,我找到了炸毛的根源,我也就开始知道如何真正去支持我自己,去支持孩子的时候,我的心头大石放下。21天里,我从原来看着儿子写作业的样子就发毛,炸掉,到这两天,我给他听写,看他皱着眉头写不出的样子,会觉得特别可爱。我的儿子,从原来每天想着法子不写作业,到现在,清晰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作业百分百完成,不需要我再催促。当然,他的学习还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但我在我的角度,我至少是非常定了,因为我清晰了,我要如何去支持我的孩子。第一天到第三天,是冷静双选期,通过打卡,发问,让入营的人思考,自己入群的目标,以及想达成的成果。我清晰我自己进群最想收获什么:我想通过学习和训练,让我直面我自己内心对学习的恐惧,我能真正放下对儿子学习的执念,做到温和而坚定地支持他学习。《微习惯》一书是美国斯蒂芬∙盖斯的代表作,全书详细诠释了微习惯策略,并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无法长期养成很多习惯的原因,进而告诉我们养成好习惯的策略:1天1个俯卧撑,1天2页书,1天写50字,每天只做一点点的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他的人生转折也是从一天一个俯卧撑开始的微习惯开始,我看到微习惯的力量,也开始列出每天的微习惯,就是早上抱儿子,亲他,跟他说我爱你。每天五个深蹲,我与孩子分享我的微习惯,孩子也学我每天五个深蹲,每次他都要做十个以上。这个微习惯我一下坚持到现在。第五天,我们读《干法》。这本书作者是日本稻盛和夫,他对工作的投入、热爱,把工作当成修行的精神,启发了我。我意识到,孩子的到来,也是来修练我们,帮助我们成长的。如果我们真正投入到父母这个角色,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是人生的一场修行,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去真正支持孩子。第六天到第八天,我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说事实,讲感受,说要求,提出请求。了解很多的沟通的矛盾来自于我们的评判、编故事、不核准,瞎猜,说反话,不说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明确要求等。到八天的时候,刚好儿子学习还是不认真,我还是一样炸毛,这一次就是把他骂了一顿。后来想了想,我用了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与孩子沟通,我说出我看到他上课不记笔记,作业不记,我的心就很难受,我在想,我那么爱学习的一个人,为什么我的儿子会是这样,我感到失望,我给儿子讲了我自己小时候渴望读书的故事,儿子抱住我,说:妈妈,可是你是你,我是我呀。你觉得你很喜欢的,不一定是我喜欢的,我也有我的优点,只是你看不见。儿子跟我敞开心屝,说他一看到作业列出来那么多,他就害怕。这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我和儿子的学习通路不一样,他是听觉型的孩子,而且,他还是绿色的,我一直要他一板一眼列出作业,而这恰恰是他最怕的。他感觉不好,就什么都不想写了。这一天,通过非暴力沟通,我找到了儿子与我之间的卡点,我也就轻松了。也就是那一天起,我不再要求儿子要一板一眼列出作业了,他用他的方式,做个标识,他就记住了。第九天,我们进行读书阶段的小结,大家分享了这段期间的成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我与儿子原来学习通路不一样,这让我放下了原来一直要孩子按照我的方法学习的执念。《认知发展特点》,让我了解到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与认知有关,我了解到孩子的磨叽拖拉背后,与他的认知有关。他写字慢,字写不好,是他大脑和手部肌肉发育的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而我们经常都是希望孩子快一点,什么都会,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耐心。这里,老师讲到当孩子刚刚出生,他们还不会吸奶,而我们是需要帮助孩子,把奶嘴放到他的嘴里,帮他打开嘴巴。这个场景让我一下想起儿子小时候,我想到他小时候我可以那么无条件地爱他,就连吃饭这样让自己生存下去的事情,我都可以耐心帮他,为什么学习对他来讲是这么难的事情,我反而就失去了耐心了呢?我开始反省。第十一天,我们学习了《磨叽、拖拉背后的真相》——情绪的力量。马老师讲到行为,分趋向性行为和避开性行为。当孩子感到恐惧、焦虑、压力的时候,会产生回避性行为,就是冻住、反抗、回避。当孩子感到快乐、信任、成就感、归属感的时候,也会产生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趋向性行为。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在孩子学习上,我用的指责,催促,监督,甚至打骂,都是让孩子感觉害怕,愤怒的,孩子就算迫于压力完成,那也不是孩子真正开心的。我意识到,在孩子学习上,我没有去观察,去引导,去耐心陪他,给他动力,而是一味地要求,压迫,原来,孩子害怕学习,学习磨蹭的大部分原因,其实是我造成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调整,我用玩游戏的方式跟孩子比做题,看谁做得快,孩子就被我带动了。第十二天,《炸毛为了谁》这是一节让我真正面对我自己的课程。原来,别人的行为让自己炸毛的背后,是自己的内在价值观没有被满足。老师列了一张清单,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炸毛的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做一些探索,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问自己: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让我感觉到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按这样的思路一直探索下去,我深挖到我内心的价值观。我要的是安全感,我要的内心的平静。这些不依靠外界,我自己满足自己,我可以做的是什么,我要学会自我满足。我为我自己的情绪百分百负责。这节课,老师还讲到了一个案例,马老师分享的56年里,追踪的几十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中,仅有一名孩子打破了阶层,马老师一句:为什么父母总是逼着孩子向上,而不是自己。让自己在现有的阶层中不断向上走,对人生有更丰盛的认识,你对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执念。这让我一下豁然开朗。原来自己总是希望孩子实现我小时候没有书读的愿望,但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的路,我自己人,我的问题,我自己面对。第十三天《不同学习风格的行为模式》这节课,让我了解到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把人的学习模式分为四种,不同的人,学习的道路不一样,他的行为模式也不一样。我看到儿子,学习的输入是感觉型,输出是无序,他的行为模式就是感觉来了就做,感觉不好就不做,做事拖拉是他的天性,这一点让我有点释然。其实反观我自己,我自己也是一个感觉输入,无序输出的,只是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把我打造得一板一眼。当我想到我自己平时在家里收拾家务,也是东做一点,西做一点的时候,我就理解了我自己,也理解了孩子。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他是可以在听到一首曲子,不需要看谱,就可以吹出一个调调来的。当我从音乐出发,欣赏他的时候,孩子就越发自信有能量了。最近在家里开始哼歌,与我分享他喜欢的音乐,别说,他喜欢的音乐真的是特别好听,有深度。第十四天,我们学习了《用积极行动代替应激反应》我了解应激反应是冻住、反应、逃避,在日常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皮层脑不开启时,父母往往使用的方式,就是应激的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往往来自父母原来对待我们的方式,开启大脑皮层工作,才能有效地转移自己的应激反应。关于新大脑的开启,从生理能力上来讲,每个家长都是有能力去开启,只是自己的开关没有被打开,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就不会让让自己有那么多情绪。我开始列出清单,当我看到孩子学习磨蹭的时候,我可以用哪些积极的行动:第三,我每天高效陪伴儿子一个小时。这个小时里做他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我就是陪着,我把这个时间定在晚上的九点到十点。现在儿子每到这个点,就是过来跟我说,妈妈,这是我的时间了,然后我们就一起打牌,吃零食,什么的,他越来越开心。第四,我自己做我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我喜欢泡茶,喜欢看书,喜欢 写文章,我就会抽出时间做这些事情,而且告诉儿了,这是我自己时间。我跟儿子一人列了一张模块化的时间表,我们互相知道彼此的时间分配,我们慢慢在家里相处就融洽起来了。第十五天,我学习了《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这节课让我更清晰了,孩子学习磨叽拖拉的行为特征背后,与他的习惯和能力有关。习惯养成,神经链接不断重复的过程,能力养成,是有效行为的不断重复。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就是不断重复-重复-重复。而影响孩子习惯养成的,是父母在过程中很容易放弃和妥协,没有让孩子在一个点上持续重复,而是东拉西扯,让孩子的神经链接东链接,西链接,没在专注在一个点上不断加强。反观自己,在孩子学习上,目标是他每天上完课就开始写作业,与孩子沟通,孩子也表示可以。当看到他没有立即做的时候,我并没有就他要上完课就写作业上给他清晰的指令,没有坚定地坚持让他要完成,而是数落他,骂他,甚至打他,这样子让孩子不仅没有在习惯上养成,还让他对学习产生了不好的体验。其实这些自己原来都知道,但知道到做到,真的需要有意识,有行动,去实践。这一节课里,也让我了解如何清晰下达指令:下达指令不是说一些概括的词语,比如,快写作业,再不写就完成不了了等,而是清晰地告诉孩子:现在放下手上的东西,坐到书桌前,先拿出语文课本,拿出作业本,现在开始,你的手、眼、心都在这个作业本上,我们来看10分钟做完。这个中间,不带任何情緒,就是坚持在这个点上,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让孩子在这个点上形成强大的神经链接。我尝试着清晰下达指令:比如,当看到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把脚 架在茶桌上,不会再说,把脚收好,而是清晰的说:把你的脚从桌上了拿开,说的时候不带情绪。让孩子体验到时间的效能和价值。马老师举了女儿用15分钟从容吃饭的例子,对我启发很多。我以前让孩子感受时间,都是让他知道,快起床,不然来不及了,快吃饭,不然迟到了,快做作业,不然太晚睡觉了。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他能做多少事情,五分钟他能做多少事情,十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我就带着孩子去体会,正常吃一餐饭用的时间,让他体验一分钟内,他可以完成哪些事情,五分钟内完成哪些事情,让他建立与时间的正向链接。这一天,我清晰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关于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要清晰,要坚定,让神经链接越发牢固。与此同时,也让我清晰,原来父母那里潜移默化的挥手就打的这种行为,也在我大脑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就是要每天用积极正向的行为去形成大脑链接,让新的神经链接替代旧的神经链接。第十六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价值》,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任何事物加上时间就有了价值,行为加上时间才会有成果;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是否有耐心,去支持他,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在他学习上花时间,还要注意孩子的品格,孩子的意识发展。我了解到一个人的发展,包括技能发展,能力发展、心智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时间,反思自己,在孩子这些的培养上,我都太心急,希望一下就达到,原来,真的要让自己慢下来。想清楚,自己在孩子的哪个方面花多少时间,然后耐心培养。老师说的,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不仅仅只是学习好,还要发展出品格,发展出他生活的能力,事业的能力,这对我触动特别大。我想到我自己,到底是要培养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还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积极阳光的孩子。当听到马老师说,父母的伟大之处,就是帮孩子抵挡风风雨,为他撑起一片天,而不是什么都把他往外推,什么都逼他自己去承担,让我瞬间老泪枞横。我想到自己在孩子学习上,总是希望他独立,当老师对我有反馈,我第一时间就是批他,当他发生什么事情,就算我态度很好,我当下的表情动作也是让他有压力。刚好这天我的邻居也是闺蜜在我家喝茶,她看我泡茶时的专注,对茶的喜欢和投入,她一句话提醒了我:你把对茶的耐心也给瀚瀚,其实就好了。这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我对孩子的耐心不足。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看别人,从别人身上找问题,这一次,我意识到我自己的问题。我感觉到这样一路走来,我在一层一层向内看,我找到需求,找到自己的问题我越来越清晰自己要什么,我有很多方案可能出来,我也就越来越轻松。第十七天,我们进行复盘,梳理出自己的家庭五大教育原则。1、 家庭秩序家庭里,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原生家庭第三。在家庭中,树立爸爸作为家庭太阳的威信,如果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同意见,在孩子面前,也给足爸爸面子,事后再沟通。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有父母的威信。2、 确定家庭边界确定家庭的边界:行为上:不许撒谎,不许打人(妈呀,写到这一点,才知道自己在孩子教育上,自己一直在踩边界);语言上:不说脏话,不说污辱别人的话,不诅咒别人;安全边界上:下楼玩,晚上不超过9点;情绪表达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公物品;3、 行为与家庭核心价值观匹配列出自己家庭的核 心价值 观:快乐、尊重、信任,每天践行,每天打卡(目前正在父母领导群实践中)4、 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遇到什么事情,先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想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愿景,把时间拉长来看,让自己越来越定5、 遇到任何问题,先用0K原则遇到任何让自己有情绪的问题,先用OK原则,让自己冷静。第十八天到第二十天,我们就是每天把自己列出来的行动方案进行践行,群里分享。通过前面的学习,我发现,我原来要的太多了,我希望孩子一步到位,学了就马上会,会了就要做得好,好还是要全班全级第一的那种好。一口吃不了大胖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取舍,我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是陪伴孩子,提升他的能量,我自己以身作则,与他分享我每天的学习,让他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给自己定了接下来30天可以实践的几点明确的可实践的点:第一个是每天宣誓,即使营结束,我也会继续每天宣誓,让这段正能量的文字与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深的链接;第三是每天向儿子表达他的一个优点,持续21天,现在已经持续了15天;第五是每天一小时全情陪伴儿子,目前确定是每天晚上9点开始。从一开始是自己陪伴,到现在是一家人一起陪伴,一起打牌。第六是当我炸毛的时候,我先深呼吸,然后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我让自己看到未来,看到愿景,改写自己的大脑链接。第二十一天结营的时候,群里大家欢呼,庆祝,分享着这段时间的成长,也有依依不舍,更多的彼此祝福。现在,营已经结束了,但我发现我们还是患上了行动营后后遗症:我们每天早上还在群里宣誓,这个宣誓,我自己早就已经会背诵了,它被我的大脑记住,被我的身体也记住,就如今早读完,我自己读着读着,眼眶就热了,感觉到内心越来越柔软。再看看孩子,更多的疼爱和感恩。现在我和孩子,每天和平相处,他清晰知道自己的学习的边界,就是百分百完成作业。我也为他建造支持圈,为他找到两位可以在学习在支持到他的老师,给他一些学习力的扩展。我自己每天定好自己的规划,写文章,做分享,每天固定一小时高效陪伴。我给他分享听课的内容,和他一起探讨现在疫情,我能感觉到孩子的自尊感越来越强。他现在作业也痛苦,他也磨蹭,但他知道他是一定要完成,承诺的,要做到,我在发展他的承诺的品质。现在我自己是越来越定,炸毛的次数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大家看到了 ,孩子与我一起的分享。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我自己,我感觉到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那个人,就是学了一堆知识,然后就硬套到孩子身上,也不管自己孩子合不合适。殊不知,孩子是个生命体,他是独特的,唯一的,老师讲得再好,我们也要基于对自己孩子观察、了解,我们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子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成长。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我们父母才是那个真正懂孩子的人,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而我们是否真正支持到孩子,只有我们知道,孩子知道。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触动,有启发,那就赶紧报名吧。21天,放在时间的长河里,那就是沧海一栗,如果放在一个人高度聚集学习和成长上,就是一次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