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脾寒、 心热、惊恐】

小儿夜啼多因脾寒、 心热、惊恐所致。

1、脾脏虚寒型:
因孕妇身体虚寒、 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乳母贪 凉饮食,或小儿腹部受寒而致。
证见 啼哭低弱,睡姿卷曲,腹部喜欢按 摩,四肢欠温,大便稀薄,面色青白, 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宜温脾散寒。
方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乌 药、高良姜、香附、陈皮、木香、桔梗、 甘草各3克,白芍4克。水煎服。

2、心经积热型:
常因孕妇脾气急 躁,或恣食香燥炙烤之物,胎儿在母 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以 致心火上炎。
证见啼哭声响,见灯火 哭声更剧,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 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 黄,指纹较红紫。
治宜清心泄火。
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竹叶、木通、甘 草梢、生山楂各3克,灯芯草1克。水煎服。

3、暴受惊恐:
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 见异物品或闻特异声响,致使心神不安。
证见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精神不安,睡中时作惊醒,面色青灰,脉象急数。
治宜镇惊安神。
方用:钩藤10克,蝉蜕、当归、生地、甘 草各3克。水煎服。

小儿心经热盛,会导致夜间啼哭,喜伏卧,见灯火则啼哭更甚,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黄等。
用黄连、朱砂、钩藤等具有清热熄风、镇惊止痉的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方法:取黄连6克,朱砂、钩藤各 3克。共研细粉,每次服O.5克,每日 2次,温开水调下。

心热型夜啼小妙招:淡竹叶泡茶,每天喝几十毫升;孩子发热、心烦时,每天早晚给孩子清天河水不少于 200次,可泄心火治夜啼。

脾虚型夜啼小妙招:陈皮2克、炮姜1克、大枣3个、白术2克、蝉蜕2克熬水给孩子喂服。

小儿夜啼,是指1岁以内的哺乳婴 儿,每到夜间出现间歇性的高声啼哭,甚 至通宵啼哭不已的病症,而白天又如常。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者,可见患儿夜问啼 哭,喜伏卧,四肢欠温,乳食减少,或腹 痛隐隐,得热则减,面色清白,唇舌淡 白,舌苔薄白等。治宜温中散寒。可饮伏 龙肝茶治疗。
方法:取伏龙肝(灶心土,药店有 售)30克,灯芯草1克(鲜品15克), 红糖20克。将中药水煎,澄清,加红糖, 分3次当茶饮,每日1剂,连服2~3剂。

其他方子:

1、蝉蜕5克,钩藤6克,柏子仁6克,夜交藤3克,茯神5克,黄连3克,甘草5克,酸枣仁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服完。连用7天。

2、木通3克,生地5克,龙齿、石菖蒲、灯心草各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加蜂蜜调成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上,每24小时换药1次,连用7天。

3、朱砂1克,五倍子2克,琥珀3克,五味子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黄酒调成小饼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用5天。

4、取牵牛子(黑丑)7粒,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肚脐,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小儿夜啼,中医辨证属心热型,症见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黄。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夜啼20例,大多数在当夜就能止哭。

穴位治疗:【穴性特点】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

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

《针灸资生经》说:“中冲,命门,疗身热如火,头痛如破。”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等病。近年来有临床报道称三棱针点刺中冲放血对于小儿夜啼有较好疗效。

【操作技法】取双侧中冲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法。首先医者的左手拿住患儿中指,经常规消毒后,右手持细三棱针或5号注射针头点刺,使针尖约斜向上方,刺一分许,刺出3~5滴血即可。一般一次治疗即有效,如效果欠佳,第2天可再针1次。在婴儿啼哭时针刺效果更佳。

【诊疗现场】夜啼为小儿的常见病症,是指婴幼儿因寒、热、受惊而致的夜间啼哭,甚则可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临床发现采用中冲穴放血对本病有很好的效果。

如治患者,男孩,11个月余,2004年6月就诊。家长代诉:患儿三周前不慎从座椅上跌下,受惊而致夜间啼哭不止,有时甚至啼哭通宵达旦,曾去医院检查,无外伤骨折,体温、二便、饮食均正常。未服用任何药物。诊见其孩儿面赤唇红,口中热气,指纹青紫,溲黄便秘。

辨为惊恐伤肾、心神不安所致。治宜清心镇惊安神。

取穴:中冲。按上述方法点刺放血1次后,当夜即停止啼哭,安静入睡。经观察2周后末见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