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看完后佩服古人智慧

俗话,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简意赅的话语。很多俗话,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的,经过人们改进,是集体创作的智慧。流传至今的俗话,大部分有其道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不适用于现在人们的生活了。

俗话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朴实无华,接地气。俗话很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古代木匠常用的口诀,也是一句来源于《鲁班经》的俗语。

鲁班是古时候木匠的祖师爷,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沙和尚的降妖宝杖,就是鲁班所打造的。可想而知,这句俗话在古代木匠心目中,分量是极重的。

话不多说,这句俗话就是——“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何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其中的数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第一,床不离七。

古代的木匠,通过多年的总结,觉得在制造床时,最合适的尺寸便是七,因为古时候身长七尺算是高的了,而大多数人因为营养不良,拉低了平均身高,退一步说,人们睡觉,很少是躺直了身体睡的,而床打七尺,普遍就够用,这样既不会浪费木材,又不会浪费空间。

此外,古人很讲究谐音,“七”与“妻”谐音,这里的“七”字,寄托了古人对夫妻美好生活,白头偕老的一种愿望,也是古代木匠对造床主子的一种祝福。

第二,棺不离八。

古人看重生死,认为“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前世投胎的,认为“死”也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到了另一个精彩的世界,转而投胎下一世。“生”和“死”,便是连接三世因果。

有了精神寄托,古人不忌讳死亡。老人人未死时,就已经准备好棺材,认为这是“压寿”,是一种希望长寿的愿望。即使到了清朝,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描述曾国藩为其祖父精心挑选一套棺木,并且请油漆匠,每年为棺木涂厚漆一次,曾国藩认为,这是一种孝,他在家书中道:“子孙所为报恩之处,惟此最为切实”

古人并不忌讳“棺材”,还给了“棺材”一个美好的寓意,叫“升官发财”。当然,造棺材比造床更加讲究,床可以七尺,而棺材就得八尺了,因为八尺身高,算是最高的标准了,此外,棺材也会放一些随葬品,因此要做得比人身高还长些。

从谐音上看,“八”是个吉祥的数字,“八”以“发”谐音,意味着发财,财源滚滚,即使到了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八”这个数字的。“棺材”本身就被寓意“发财”的意思,在加上“八”这个吉祥数字,寓意更加吉祥。

第三,桌不离九。

古时候的桌子,大多数都是方桌,也称为“八仙桌”。八仙桌四边可以坐人,分别每边坐两个,一共能够坐八个人。古代的木匠经过计算,认为九尺恰巧能够容纳两个人的肩宽。

同时,九与“久”、“酒”谐音。招待客人,都会摆上美酒,就预示着感情深厚,而“久”预示着情谊天长地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