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自己清醒就好!
截图纪念修改完研究计划的2017年11月22日伦敦时间04:26分,十分钟之后我上传了自己的研究计划,期待周六的课堂讨论会有思想碰撞。
其实我觉得我也不是很清醒,毕竟我从21号早上起床到现在,除了傍晚跑出去和朋友逛了会街之外,就是一直在写写写。
来伦敦也快两个月了,囫囵吞枣翻阅了不少书。每次借书的时候都很贪心,但有些书确实没有仔细看,就又到时间要还回去了。
有点巧合的是,因为不能续借了,只能在22号前还给科学图书馆(science library),我就21号晚上翻完《how to write a lot: A practical guide to productive academic writing》,竟然写完了一直拖拖拉拉没动工的修改版研究计划。
在凌晨左右重回书桌写作之前,其实我也拖延了好一阵,因为在自习室看完书回来差不多九点,我就开始烤巧克力饼干、煮蔬菜汤喝。
之所以不再逃避,也缘于特别佩服的一位师兄在我找他吐槽时和我说的一句话:
在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中自我麻痹,自己不醒来别人更叫不醒。
我听过太多人和我说没时间,自己要处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是没有时间吧,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时间或者说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
就刚翻阅完的这本书而言,作者简直就是在摇旗呐喊说你既然可以有固定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雷打不动地吃饭睡觉,那么你当然可以每天找出两个小时来写作。这和我之前看到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所说的类似,打算新做一件事,那就把它变成和刷牙一样的惯习就好,那根本不需要坚持,只是daily routine而已。
我的人生当然没有过到把每天都掰成小时来计算,其实我是一个很随意、随性的人,所以也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在哪个时间段做什么。但我看了之后都感觉很想试试看每半个小时做什么事都计划好的生活。
毕竟我还在为自己能够提前修改好研究计划沾沾自喜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和我一起入学的某个妹纸在准备升等了,我还在每天傻呵呵地读书、健身、逛街、看电影、打嘴炮。所以说,人和人,真的是没有办法比较呀。
但任何人都是可以和自己内心的懒惰小人和解,然后想办法让勤奋小人掌舵,把“重要”的事情优先挪出时间来考虑、解决。
想了想,其实很不喜欢叫醒其他人,因为我还蛮不喜欢强求的,我都觉得醒者自醒。可好像教育就是在做一点唤醒,不过那或许是因为受教育者正好也想醒过来,所以是顺水推舟吧。
脑内又不由得闪现曾经看到过的两个付费专栏(现在第一季都完结了),一个是和菜头在《槽边往事》(曾经写过一篇相关推送:💌我就想给你看一眼不同的世界)写的《好人讨厌》,另外一个是吴军在《硅谷来信》(曾经写过一篇相关推送:💌我只想和你一起捡个大西瓜)中的《不做伪工作者》。
第一篇文章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
好人闭上眼睛,好人塞住耳朵,好人说:我不管,只要出发点是良善的,那就足够了。
第二篇文章里我到现在都会回想起来谷歌山景城员工工作高效的原因:
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这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新学生所拎不清的真相。和员工不一样,这种时候,学生会说:呸!这个大学真水!这个研究生真水!
如果你有点好奇我的反应(因为我真的听到不少人跟我讲或者明里暗里被我偷听到),我能怎么办,通常只能尴尬地笑,然后我内心想的是那是因为你脑子里都是水吧(看得到我的大白眼么)。
如果根本没有搞清楚读书,尤其是读研究生对于自己的意义,那无论是国内的两三年还是国外的一年,你都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还浪费学校的资源和名额。很久以前就写过一篇《【问答】如果你想向我咨询考研、读博...(可能是最酷的考研老姐姐)》可以说是怼了很多把考研当作手段的人。
毕竟我是一个秉持着把“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转化成“求知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书呆子,我特别特别无法忍受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伍。
说回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重心,并且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我其实也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想到就做到”。我自我剖析下来是因为积重难返,之前有过很长时间的懈怠期,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难度长期低于自己的能力,用打游戏的比方来说就是中游水平的玩家去完没有任何挑战性的easy模式,突然切换成hard模式当然无所适从,感觉玩不转了。
这种时候通常会出现三个选项:
开外挂
不玩了
继续扛
我就属于这种直接硬啃的“继续扛”,所以我会在GEO写鸡毛蒜皮到现在。
祝今天你也有找到自己的乐趣~
我先洗洗睡啦!
2017.11.22 06:03
于伦敦
如果你有点好奇,想看看我的研究计划,其实还蛮简单的,只要你有一个研究计划就好,我们可以互相交换看看。
如果在伦敦,我们可以约着一起喝杯茶,如果不在,那我们可以约个时间进行微信视频或者Facetime聊个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