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5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打拳不用手”。
是说中国传统武术“打拳”之时,非只“用手”,乃用全身。 而且是由腿脚开始,上经腰背,再及臂腕的一整个过程。
“气存(沉)于底,劲行(现)于外”。
“气”者、意也。 行拳作招,意念要向下稳稳地“沉”落。 而后,斯有可能“劲”力生成,表“现于外”。 在的招招式式! 遵此基本的操作策略,不可或违。
“桩里有拳,拳里有桩”。
打“拳”没有不先站“桩”的。 而、站“桩”的练功所得,必须存具在打“拳”之中。 表面上看,“桩”不动,“拳”急动。 内“里”而言,共存互“有”;是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的。
“腰如车轴”。
“腰”如“车”轮的“轴”心,“轴”必先动,而后轮子才会前后滚转。 强调中国传统武术的锻炼,身“腰”重要,“腰”的运作要有“轴”之与轮的概念;而“轴”必须是腰椎,不是骨盘,不是两胯。
套 路 藏
“陈沟的捶(拳),王堡的枪”。
赞美“陈”家“沟”的拳术,“王堡的枪”法。
“硬冲硬打硬开门”。
八极拳语,指出不耍花招,“硬”向敌“冲”,“硬”朝人“打”;而、“冲”也“打”也,必先“开门”。 敌“门”自然不肯轻“开”,而我岂能容他!? 必然“硬”逼“硬”上,强“开”此“门”以取敌也。
“五行拳练气练形,十二形练意练形”。
形意拳谚。 指导初学入门之“五形拳”,内外兼修,曰“气”、曰“形”;而“气”者,“意”也。 等到“十二形”的阶段,修习更多样式的攻防战技,是为“练形”。 所谓“练意”,仍由“五行拳”来,而更要加上应敌时的克敌致胜之“意”念与决心。
“弹腿四只手,人怕鬼见愁”。
“弹腿”强调了“腿”法,要练到用“腿”如“手”一般的灵便,彷佛长了“四只手”似的。 倘能如此,功夫了得,“人”见“人”怕之外,更强调连“鬼见”了,也必发“愁”。
实 战 诀
“一招先(鲜)(仙)”。
强调多知无用,还不如只会“一招”,而真熟悉,能变化也。 因为音近,乃有不同的写法与解法:“先”是首“先”,必真能知此一招之后,再习他招。 而“鲜”是“鲜”活,能够灵活运用。 “仙”字则是出神入化,超越凡人的“招”能力之描述。
“有形剁形,无形剁影”。
“有形”是有敌人在前面,当然攻打砍杀 ─ “剁形”。 而、平日锻炼,前面并“无”敌人之身“形”时,也仍然要好似“有形”一般地“剁”杀想象中的“影”像。
“留情不动手,动手不留情”。
武术者,凶事也。 当然“兵以义动”,而必有死伤。 如“留情”面,自己的生死可危,因为没有发动实战之决心。 因之,苟或“动手”,便切切“不留情”面矣。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怎么顺劲怎么发”。
“弓”也、“马”也、“丁”也、“八”也等等下盘步式,乃是训练之必须。 “拳到用时”,“顺劲”用招为第一,步式全为“发”劲实战而服务,不再讲究“弓”“马”步了。
兵 器 架
“前手如管,后手如锁”。
北派持枪扎刺之法。 身“前手”乃轻握,使枪杆出入,如水在“管”中流动一般地活络。 而“后手”紧捉枪根,“如锁”一般地严紧。 操作枪技,以为攻防。 此外,也在强调北枪不可用“前手”来操运枪技。
“长枪(兵)短用”。
“长兵”器当然“一寸长,一寸强”,较占便宜。 然而,如果对方技高,抢入拍位作近战时,“长枪”亦须能“短用”;以制敌、自保、攻伐、取胜。
“兵器是手臂的延长”。
外表上看,“兵器”增长了“手臂”的尺寸。 而此谚之真意乃在说明:人械相连,已成一体。 必先熟悉徒手之攻防进退。 然后习“兵”,与我同在,用“兵”如“手”,顺畅自如。 切切不可我“手”持“兵”,将“兵器”当成了工具来作业。 人之与械终归两事。 非唯欠高明,根本不正确。
“黑鹞白鹞,断指穿袖”。
“黑鹞白鹞”是枪法以分合之技为基本,一则防御自保,而同时又开敌方之门户。 于焉,转守为攻,“断指穿袖”,先伤其捉握枪枝之前手,再取心腹。 也就是“打手入怀”为开始之攻人法。
内 外 功
“气存于底,劲形于外”。
“气”者,意也;不是呼吸的空气而已。 中国传统武术,必发全身之“劲”。 其运作,必须先发动在内之意念,而且沉于脚“底”,贯串全身。 夫然后,乃能得“劲”,而执“形于外”之攻防。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武术是技术,不是知识。 心知其然,是全无一用的。 必须循此正途,“久练”长操,融“化”在身上。 必须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至于纯“熟极”了之后,打拳用招,“自”有“神”助;而其实是“熟”能通“神”,人拳一体之境界。
“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武艺”指基功、招式、套路、功法。 只要去练,自然可臻“精”熟。 然而,如果诀“窍不真”,也只可叹“费尽心机枉劳神”智,是达不到目的,成不了修为的。 旨在说明,世传之“武艺”易得,真功之诀“窍”罕传...
“处处在法中,时时法无碍”。
打拳练功,先得规矩传承,方方“处处”,无不处“在”古“法”之中。 然而,其同时,不可没有自己,使“法”为我用。 刻刻“时时”,不可或忘,我才是主人。 以故,“法”以成人,非以拘阻;不可使之妨“碍”吾人之成就与发展。
修 行 路
“入此门内,莫存知解”。
本是佛道修行用语,标明(佛 / 道)真修力行,为唯一正法。 切切不可只知读经论法,只在脑中“知解”为法门。 此语切合武术之性质,与习练之途径。 武术乃是技术,要能身体力行。 绝对不是知识,绝无舌头笔头代替拳头之可能。
“第一务实不务虚,第二论事不论性,第三贵逆不贵顺,第四重诀不重文”。
“一”是要练“实”功,不逐“虚”名、门派、宗师、冠军、教授...“二”是只论武“事”高低,不以情“性”人品定高下。 “三”更要知中国传统武术,与人生自然的活动习惯是“逆”而不“顺”的,必须重建自我,革除积习。 “四”是“诀”要关系成败,勿务外在美观之虚“文”。
“入门有早晚,得道无先后”。
同“门”师兄弟,情谊自不可忘。 然而,弟不必不如兄,兄不必贤于弟。 其“得道”成功,全在各人修为,无关“入门”之“先后”也。
“百家争鸣,一家作主”。
一解是:门派如林,我只奉“一家”。 而另解是:投身“一家”,为根“作主”。 此外,为求通达,正不妨广涉“百家”,以自成就。
地 雷 区
“此地无朱砂,红土斯为贵”。
是说如无真艺,贵如“朱砂”者,则“红土”形似,亦以“为贵”矣。 此谚旨在提醒必求真功实技,不要轻率将就。
“法不传六耳”。
“法”是指密诀真谛,使人成就的重点精要。 然而,“不”肯轻“传”,徒然使人久练无功,以误为正。 而、珍贵的技艺,亦必因此而失“传”。 “六耳”是指三人,也就是师徒之外的第三者。 此谚流播于各种宗教或技艺之传承情状,非只武术。
“无师不能从艺,似师不能自立”。
“无师”,则传承何来? 何“能从”事技“艺”之追求。 然而,“似师”则无己,至多只是复制,“不能自立”风格与家数。
“不在多能,务求精熟。 设或不精,反为所累”。
何良臣语,而为武界采用流传。 戒人求“多能”技艺,落个多而“不精”之下场。 不但不因“多能”而胜人,结果是“反为所累”,是可以败家亡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