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辛”之谜知多少?

提起“辛”大家会想起什么?关于“辛”的词语有很多,比如辛勤、辛苦、辛劳等;以“辛”为姓氏的也有,比如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中医里,古人也流传着“五辛”、“五味”的说法。如此种种,可见“辛”不觉间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何谓辛呢?

东汉经学家许慎曾说,“辛,秋时万物成而孰”,这个“孰”与“熟”相通。许慎接着又说,“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许慎的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个稍后再说。我们知道,甲骨文的面世是二十世纪的事,许慎那个年代尚未见到,故而他所作的字形分析也只能在小篆基础上的。“辛”字的最初字义,还需从更早的字形上去求取。

甲骨文中,“辛”字字形很像一把倒竖着的刀,上面的刀体为倒三角形,顶端为扁形刀刃,下面为刀柄。到金文里,与甲骨文保持着相似的字形,只是在顶端增加了指事性符号“一横”来突出刀刃。到秦代小篆时,在金文基础上进一步符号化了,后来经过秦隶、汉隶的方块形改造,一步步变成了如今的“辛”字。

这种刀具有什么用途?一开始人们很不确定。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考古专家在陕西、山西等地区,挖掘出了许多这样的短刀,长度不超过30厘米,三面有刀锋,有刀柄,有刀把。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这是三千年前,奴隶主用来对罪犯、奴隶以及战俘等施行肉刑的刑具。因此呢,“辛”的本义就是刑刀。在奴隶社会,受到刑刀宰割的人,在当权者那里都是犯了大罪的人,“辛”字便由其本义引申出了“大罪”之义。

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里,郭老(沫若)认为“辛”像古时候的曲刀,一种用来施行黥面的刑具。郭老后来在其《甲骨文研究》一书中这么讲道,“盖古人于异族俘虏或同族中之有罪而不至于死者,每黥其额而奴使之。余谓此黥形之会意也。有罪之意无法表示,故借黥形以表示之,黥形亦无法表现于简单之字形中,故借施黥之刑具剞(jī)劂(jué)以表现之。”郭老这段话道出了先民那个时代无法表示抽象的有罪之意而只能借黥面的刑具——辛来借指。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辛”字才由“刑刀”之义引申出了“罪”的意思。《说文》言:“辛,罪也。”清代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言:“辛,大罪也。”《清史稿·隆科多传》:“(隆科多)凡四十一款,当斩。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清史稿》所提到的“辛者库”即是大罪之人所居之地。在清代,犯了大罪的妃子、宫女等常常会被罚入“辛者库”服苦役的。

由行刑之刀引申为行刑,因行刑而使人感到悲伤、痛苦。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仓卒骨柔情,能不怀苦辛。”这里“苦辛”还只是短语,包括了“苦”与“辛”两种心里感受。唐朝李白曾作《中山孺子妾歌》云:“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戚姬”是汉刘邦的宠姬,刘邦死后被吕后剪去头发扔到东巷做苦力,后又被做成人彘,于是千年后的李白大发感慨与同情。

“辛”又由悲伤、痛苦引申出了劳苦、艰苦之义。唐朝白居易感慨农夫的劳苦,作诗《苦热》一诗,其诗云:“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北宋的苏轼在《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中言:“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这里苏轼笔下的“辛”无疑就是指劳苦的意思,“苦辛”发展到后面次序调成如今的“辛苦”,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意思。因为劳苦、艰苦的生活会带来疲惫,进而会引发身体上的酸痛。《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王冰注曰:“辛谓酸痛。”唐代白居易也在其诗《重赋》:“悲端于寒气,并入鼻中辛。”

1

对于“辛”,我们常说“辛辣”一词,那么它与“辣”有什么关系呢?

《玉篇·辛部》记载过:“辛,辣也。”我们熟知的辣味,在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中,是最独特的一种。《荀子·正名篇》云:“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据相关研究来说,辣味并非是一种味道,而是刺激了鼻腔与口腔中粘膜而产生的一种痛觉。辣味会使整个舌头有烧灼感,敏感味觉者吃时没准会跳起来,甚至疼痛得流出泪水。1994年,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巴托舒克教授证实,敏感味觉者的舌头上分布着高密度的菌状乳头,而迟钝味觉者的舌头上的分布密度要低得多。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一二,“辛”字的“辣”与其引申义酸痛一义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日常用语中“辛辣”一词慢慢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因“辛”与辣关系匪浅,便由辣味引申出葱蒜等带有刺激味的蔬菜。《本草纲目·菜部·韭》记载:“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姜、蒜也。”三国时期一本《养生要》中记载:“大蒜勿食,浑辛害目。”这是说浑辛菜蔬会妨害行气,不适合养生修道。古代的这些记载与说法,对错今天我们无需争辩,毕竟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性。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却身有所感,特别是蒜,吃完其刺激性气味是何等的强。五种有辛味的蔬菜,又叫五荤,与酒、肉一同成为佛家弟子所禁食之物。现在流行的“荤腥”或许一开始就是指“浑辛”一词,后来才替换为“荤腥”一词。不过呢,这两个词可能还存在各自使用的范围,这也可以说明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多样与复杂。

唐代李善在其所著的《五辛菜》一书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辛”有迎新之义,在唐之前的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记载过:“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刘熙从语源给予了解释。《史记·律书》曾说:“辛者,言万物之新生,故曰辛。”东汉大注疏家郑玄注释《礼记·月令》时解释“其日庚辛”时言“辛之言新也”。

“辛”的这个“新”义后被用为动词,意为“刷新”。汉代刘向在《说苑·政理》一文中强调节约,曾建议“不辛宫室”,以免费财。刘向之意很清楚,皇家的宫室旧了,再装修粉刷后,焕然一新,肯定美观,但要花不少钱,还是节省一点为好。后来因为传抄的缘故,“不辛宫室”变为“不幸宫室”,实在是于理不通,“幸”乃别字,形近而误,“不辛宫室”就是“不刷新宫室”。

《黄帝内经》曾最早记载了五味的药性理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实际上,五味只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一般仍称五味。五味的来源自然是劳动人民和医者口尝的结果。《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焕、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比较早的概括。其中“辛散”是指“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凡是有辛味性质的药物,一般可以散外邪、行气、活血。用于感冒、气滞、血瘀等病症,如麻黄辛温可发散风寒,木香辛温可行气滞,红花辛温可以活血化瘀。

2

前文提及,许慎曾说“辛,秋时万物成而孰”,为何呢?

早在商代,人们就用天干地支排列组合纪日。“辛”处于第八位,与辛组合的有:辛丑、辛卯、辛巳、辛未、辛酉、辛亥。《甲骨文合集》37608片记载:“辛丑卜,贞:王田宫,往来亡(无)灾。”辛丑这天占卜商王到宫地打猎,往来都平安无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周历十月即夏历八月。这四句话是说,十月日月交会时,初一辛卯那一天,发生了日食,是一种很坏的现象。

东方甲乙木,代表春天;南方丙丁火,代表夏天;西方庚辛金,代表秋天;北方壬癸水,代表冬天。许慎从代表秋天出发解释道,认为“辛”代表秋天,秋天各种植物成熟;“辛”又代表金,金属坚硬;“辛”又代表辛味,味道辛辣,辛辣使人感到痛苦,眼泪就会流出来。“辛”字由一、䇂(qiān)两字会意,䇂是罪恶的意思。

“䇂”字,是商代凿、钻、雕、刻、缝等所有工具的总称,是后来铁钎(qiān)之钎的初文(最初字形)。许慎因未看到甲、金文,为了解释字形“从一,从䇂”,只是从“辛”代表秋天和金出发,同时把秋天果实的味道联系起来,并与䇂字的辠(zuì)义联系起来。如今来看,他的这种解释之法不免失于片面。

3

作为一种姓氏,大概有这么几个来源

第一,商周时期曾有辛国,辛国见于殷墟不辞,比如西周中期青铜器辛中姬皇母鼎即辛国器。

第二,殷商末期,帝辛的一个大臣,名为辛甲,后入周为太史,被封在了长子(今天属山西),他的后代便以辛为氏。

第三,辛氏,姬姓中的一个分支。

到今天,辛姓为中国的第145常见姓,人口约90万,一半以上分布在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一小部分分布在河北、陕西、河南、山西四省。在江西、广西、广东有少量的辛姓客家人,不过数量很少。(《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关于“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足见汉字发展的渊远而流长,希望您喜欢这一期的内容,感谢点击右下方的在看

下一期再见!

上一篇文章:

【说字】何谓“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