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五大名师同写2020年7月郑州高二联考作文(讲评+范文)

yu-yuwen |遇语文

撰文:郑俊彩  胡记霞 廖鹏 王琳琳

写作指导:侯巍   美编:梅鹤林

原题再现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一封署名武汉人的信走红网络。在信中,他满怀感恩地叙写了一个滞留运南的湖北人所感受到的“隔离不隔心”的善意和温暖感受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博大情怀,他满满都是“念着云南的好”的感激之情,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疫情发生以来,“恐鄂排鄂”情绪曾经一度蔓延,甚至出现了防武汉人乃至湖北人甚于防疫的过激行为。
请你以某某中学高学生刘跃的名义给《x x日报》主编写一封信 ,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感悟和建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郑州一中   侯巍

2020郑州郊县期末作文和疫情有关,属于时评类作文。
事件发生在2020年2月中旬,这封署名武汉人、写给云南省长的信,在疫情发生不久,“恐鄂排鄂”情绪正肆虐蔓延的时候,引起了网民和媒体极大关注。
当时,我对此设计作文训练,也为此写了下水范文。
可以说:从主题、到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全面撞车这次郑州郊县高二期末作文。
原文详见(双击蓝色字体打开)——
停课不停学:“疫情”作文设计、师生范文、优秀时评升级版
另外,高二市直高中“小我大我家国天下”作文,也曾写过。
明天将推出相关解析和下水范文,请大家持续关注!
驱动任务指令分解:
请你以某某中学高学生刘跃的名义给《x x日报》主编写一封信 ,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感悟和建议。
这次作文为时评类材料作文,因此要激浊扬清:应该褒扬对武汉人的善意之举、包容之心、温暖之行,批判“恐鄂排鄂”的思想和言行。
另外,作文要求以高中生身份给日报主编写一封信,书信体格式要规范,要表现出对长者的尊重,要对原材料现象发表看法,更要委婉提出希望日报社能对此事加以关注和宣传,来传递社会正能量。
书信体写作指要,参见——
【名师课堂】议论文书信体写作模板及范文评析

   名师范文1

与“鄂”同袍,共“豫”幸福

巩义一高  郑俊彩

尊敬的主编先生:

见字如晤!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近来,在网上看到了一封署名“武汉人”的感谢信,在这封信中,武汉人和云南人书着有朋远方来的温情,热干面和过桥米线谱着浓淡总相宜的乐曲,而在这温情之外,却也有“恐鄂”的点滴寒意;在这乐曲之余,却也有“排鄂”的些许变音。

主编先生,我想您一定也认为:恐惧的该是肆虐之病毒,而非受难之同胞。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更何况这远方不远,人们为亲。病毒首发武汉,我们该想到武汉人民是怎样恐惧、如何迷茫;病患指数增长,我们该想到,武汉医护是怎样忙乱、如何疲惫。我们更该学古人“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彼处冬未尽,此处亦酷寒,我们需要做的,是知其凉热,晓其冷暖,就像大爱云南人做的那样,而非恐惧他们,主编先生,您认为呢?

主编先生,我想您一定也同意:排斥的该是人心之毒瘤,而非奋战之同袍。

蔡锷曾言:“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更何况这病毒无界,灾难不仁。武汉,是我们的武汉;湖北,是我们的湖北。病毒并不偏爱谁,只是他们提早进入了战斗;灾难并不放过谁,只是他们当了先锋队。“唇亡齿寒”谁不懂?“辅车相依”谁不识?一方有难,我们岂能拒之门外,划清界限?彼处春未至,此处亦无花,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其同袍,与其同战,就像大爱云南人做的那样,而非排斥他们,主编先生,您觉得呢?

主编先生,我想您一定也赞许:给予武汉人的该是同情,更该是温暖善意。

钟南山也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更何况有万众一心,一心移“疫”。看,张定宇院长渐冻之躯,也与死神赛跑;看,汪勇小哥,当司机,当采购,抚慰了多少医生的疲累。非但是武汉人“不信你的邪”,万千援鄂医护人员更是从全国各地来到武汉,不舍年迈父母但不后悔,牵挂年幼婴孩但不放弃,这才是正确的抗“疫”态度,我们的敌人从来都只是病毒。彼处疫未散,此处亦阴霾,我们需要做的,是同情同理、不离不弃,就像大爱云南人做的那样,给予温暖善意,主编先生,您觉得呢?

贵报既有敢担事的“铁肩膀”,更有干成事的“真本领”,必定能以媒体之力宣扬正能量,以媒体之智引领价值观。尊敬的主编先生,与“鄂”同袍,必将共“豫”幸福,您觉得呢?

敬祝

编安

高二学生:刘跃

2020年6月30日

   名师范文2

“抗疫”不“恐鄂”,隔“疫”不隔心

中牟一高  胡记霞
尊敬的主编:
您好!
当我看到这封署名武汉人的信迅速走红时,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善意和的温暖,是抗击疫情的强大信心,更是全国上下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尊敬的主编,我认为:媒体倡导科学与理性,才能防疫不“恐鄂”。
正如媒体所倡导:“用科学和理性共克时艰。”但在疫情蔓延之时,一些地区“逢鄂即驱”的行为,真的科学吗?一些地方封死湖北籍人员房门的行为,难道不会让同胞寒心吗?一些地方有奖征集武汉回乡人员线索,谈“鄂”色变,真的能阻断疫情吗?其实,这些过激行为,都是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让人们明白:我们抗击的是疫情,而不应该是武汉人;我们需要隔断的是病毒,而不应该是同胞之间抱团取暖的温暖与善意……
尊敬的主编,我建议:媒体传播正能量,才能粉碎“恐鄂”之偏见。
明代王阳明曰:“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仁义善道,给尔汤药,毋忍背弃。”王阳明担任庐陵县令时,县发瘟疫,时人恐慌,甚至把自己染了病的亲人丢至大山,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时,王阳明贴出告示告诉人们:瘟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恐慌。王阳明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大的灾难面前,只要人心依然保持光明,世界就不会走向黑暗!所以,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贵报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传播社会上温暖的点滴,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全社会用科学与理性共克时艰!
尊敬的主编,我相信:媒体宣扬共同体,才是战胜疫情的绝佳武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舟需要共济,守望更要互助。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彼此的关系是患难与共,也是生死相依。在防控疫情的战斗中,很多地方都对滞留在外乡的武汉人张开了温暖的怀抱。云南等地安排酒店为湖北旅客集中提供住宿;郑州等地人们自发地组建“武汉之家”……在防疫一线,武汉人需要的是理解,是支持,是温暖,是作为命运共同体一份子的休戚与共。危急时刻伸出援手,是战胜疫情和困难的最有利的武器!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尊敬的主编,不管是媒体还是个人,都要以点滴作为,汇聚磅礴之力。“抗疫”不“恐鄂”,隔“疫”不隔心,守护井然的秩序、捍卫公共的利益,相信不远的春天,必会激荡起最美的诗意……
此致
敬礼
    高二学生:刘跃
                                                      2020年×月×日

   名师范文3

摒利己之私心,扬助人之善意
——给《××日报》主编的一封信
崇阳一中  廖鹏
尊敬的《××日报》主编:

您好!我是复兴中学高二的学生刘跃。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滞留云南的湖北人写的一封信,信中感念云南人“隔离不隔心”的善意温暖及博大情怀。而揆诸当下,不少地方曾发生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恐鄂排鄂”事件,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因此,我特地写信给您谈谈我的看法。

患难之际,利己本可理解。

哲学家冯友兰曾将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它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功利境界则以利己为最高目的。道德境界则是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已臻佳境者可用孔夫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来描述。天地境界则是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中的“圣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而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终其一生所要修行达到的就是道德境界。人当然要利己,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就需要走出利己的狭隘,而趋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境界。

患难之际,冷漠足寒人心。

显而易见,在疫情期间,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河北货车司机李师傅一个月内6次前往湖北疫区运输物资。最后一次去湖北送完货,他的家乡沙河市发了一封《通告》:“湖北、武汉来沙人员一律劝返。”等他准备回家时,只能滞留高速服务站。在媒体的介入下,他3天3夜后才得以回家。面对李师傅这样为防疫做贡献的人,他的家乡人不是视他为英雄,而是以冷漠对之。就如伊利.塞威尔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当一个个人的冷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足以构成压倒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须知,当这样的冷漠扩散至整个社会,等到作为看客的你深陷局中,他人也只会冷眼相对,而不会伸以援手。

患难之际,利他以暖人心。

奥黛丽赫本曾言:“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面对他人的灾厄,我们应做的不是避之唯恐不及,而是伸出手去帮助,伸出手去关爱。没有人能自成孤岛,我们需要守望相助。君可见,“90后”湖南小伙郑能量每天驾车20小时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免费为医务人员提供接送服务;君可见,43岁“高龄”的护士蔡卫敏主动请缨,来到武汉战“疫”的最前线。君可见湖南常德村民郝进一次性将15000只医用防护口罩全部捐出。他们,皆凡人,也有自己的小家,但关键时刻,他们舍弃一己之私利,而伸出自己的手散播温暖,给那身处冰天雪地之中的人以浮漾温情。

当疫情的云翳散尽,希望“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的箴言铭记于心中。人可渺若微尘,但仍可发一点光,散一份热,而不要迟疑,不要驻足,不要封闭内心的暖。
以上是我对“恐鄂排鄂”事件的一得之见。
此致
敬礼!
     刘跃
2020年7月1日 

   名师范文4

不期而遇 共入暖洋

新郑高中 王琳琳

尊敬的主编:

您好!我是某中学的学生刘跃。一封武汉人感谢云南人善意的书信,饱含深情,亦让我深深感动。疫情寒冬,人人自危,来自彩云之南的善意,如花开暖阳,沁人心房。我希望,让更多的遇见,都有善意流淌,共入暖洋。
您看,在第一块坚冰封河的冬天,不期遇见。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可过河的我们,突遇寒冬。“惊恐的眼神,静默的树梢,空旷的车站,孤寂的城市”,谈疫色变、避鄂不及,防湖北人甚于防疫的坚冰上,没有人比被滞留被排斥的人更能体味这严寒。疫情严峻,严管严控,严密核查,本属应该;可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地“封杀”湖北人,这不是冷漠又是什么?这不是懒政又是什么?一心保护自家人的人,怎能忍心抛弃同胞,任其饱经漂泊之伤、流离之苦?视野若仅限于一隅,只能做自了汉;唯放眼四方,心怀大爱,才能做兼济天下的勇士!与其担心湖北人身上携带病毒,不如科学防疫,给遇见的人以温度。在坚冰上冷漠而行,怎如在花开芬芳中穿枝拂叶,谈笑风生?
您听,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释放温暖。
“一朵花里见天堂。”我们如何对待困境中的湖北人,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温度,一个社会的态度,一个民族的气度。彩云之南的人们,带爱前行,随时播种,把“四季如春”的善意毫不吝啬地送给困境中的湖北人。这善意,不只是让其吃饱穿暖,更是用花开的芬芳,给予其捱过长夜迎接朝阳的力量;那感激,不只是感谢一粥一饭、衣食无忧,更是感谢每一朵花开,并播种下另一颗爱的种子。滴水恩,涌泉报,汇江河,入暖洋,爱是永恒的动力之源。前途有平川险滩,但爱的种子撒满两岸,渡河人便不觉悲凉艰难。
遥岑远望,让每一缕温暖的春风,吹融坚冰,汇入暖洋。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次善意都值得被书写,每一缕温暖都值得被赞扬。尊敬的主编,我们的报纸,就是传播春风暖意、捕捉善意之花、汇聚点滴之爱的窗口。歌里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记录下这寒冬里每一抹温暖:那“湖北之家”温暖的灯光,那为湖北人设的酒店,那捐向湖北的每一批物资,那开向湖北的每一辆援助车,那伸向湖北人的每一双帮助之手,那每一个逆行而上的背影……这,才是我们最真实最最动人的图景;这,才是我们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
尊敬的主编,每一次遇见,每一缕温暖,汇聚起来就是蓬勃浩瀚;一天比一天多的温暖,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活,装订起来就是波澜壮阔。
当每一片花瓣都摘下口罩,当每一片叶子都迎来阳光,我们的国,春暖花开,前途似海。
此致
敬礼!
刘跃
2020年7月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