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语文】领军考试——上大学,去哪儿?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名教育人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一场网络直播中,俞敏洪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这则“去大城市读大学”的建议很快引发了颇具冲突性的网络讨论。有人认为俞敏洪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甚至意味着对自己家乡的背叛。
班级计划举行一场辩论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上述哪种观点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评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中心话题是要不要去大城市读大学,俞敏洪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是考虑到在中国,乡镇一般没有高等学府,小城市也难有名牌大学,考生如果不走出乡关,就不能见大世面,也很难开阔视野,求得真知,今后发展自然就难免隔小格局。正因为如此,有网友认为“俞敏洪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
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担心虞美红的建议会带偏广大考生,让他们更迷信、更崇拜“北上广”,造成大城市的“拥堵”,使得一些考生产生急于远离贫困落后的家乡、一心奔着大城市“舒适圈”去的狭隘思想,认为这种态度缺少“人情味”,忽略了普通人心底的乡音、乡情、乡愁和乡土情节,也因为此,这些网友才会认为俞敏洪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甚至觉得是对自己家乡的“背叛”。
面对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考生需要冷静思考,理性选择,辩证分析,客观研讨,做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无论选择哪方观点,都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作为辩论词,要有必要的称呼语和结束语这些格式,不可以等同于一般的时评文章。
参考文题:
登高方能望远,求学才有未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雏鹰展翅志高远,搏击长空会有时
去大城市读大学,就是背叛乡情吗?
近处亦有好风景,求学何必赴远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无奈
优秀范文1
择高而就 大明前途
新郑高中 沈一梵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对俞敏洪先生“去大城市读大学”的建议,有人认为字字珠玑,有人认为此言狭隘,我方赞同前者,认为“去大城市读大学”对学生前途意义重大。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去大城市读好大学,学丰厚知识,铸实前途之基。
科技推动社会迅速发展,斗转星移,日新月异。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无数人才崛起,光耀四方。看那钟南山院士两度出征,悬壶济世,尽显国士无双,其北大医学部的多年学习经历为这一切奠定坚实基础。看那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问世,救无数人于疟疾的水深火热之中,其在中科院的多年研究经验促成了这一切;再看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漫漫人生路,带上念与执,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是其在北大考古系的所学为其保护壁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观鸿儒,皆出名校。我们面对新时代更应于一校善其身,守住前辈灯火,掀起时代篇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去大城市,上好大学,开阔眼界,点亮前途之光。
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乘九万里之风,赏万疆之势,极目骋怀,格局高远。心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志,便不去理会那蜩与学鸠的“彼且奚适也”的发问。曹刿心有苍生,便不去理会同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发问。杜甫忧国忧民,便看不到自身疾苦,只念“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当你开阔了眼界,未来便变得明朗;当你心在远方,浮云自去,前途有光。
“鸟高飞亦归林,人高才亦归乡”。去大城市,上好大学,亦可回馈家乡。
“汗是咸的,血是红的,奋斗出来的人生是美丽的”。泪是酸的,心是热的,为家乡奋斗的人生是金色的!行至远方,是为更好建设家乡,倘若只有“报乡之心”,坐地观景,坐井观天,因害怕“背叛”而选择留滞,那么最终留给你的,只是“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最后,“海阔凭鱼跃,峰高任我攀”,我方坚持并鼓励学生“去大城市上大学”。我方发言结束,请对方辩友发言。
优秀范文2
走出家乡 追寻诗和远方
新郑高中 高若云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上大学,是“留乡土”还是“赴远方”?看似个人选择,却关乎乡土,关乎一国。我方认为,青年当走出家乡,追寻诗和远方。
走出舒适圈——得闯荡一方之勇气。
“我漂向北方,别问我家乡。”这句歌词唱出了多少离乡求学人为理想而闯荡的一腔孤勇。离开乡土,离开养育我们的温床,我们面临多少风雨的洗礼、文化的冲击,甚至可能处处碰壁,但仍有许多人选择了头破血流,选择了离开家乡。“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但只有我们选择了“厄运”,才有可能收获勇气,收获成功的希望。走出家乡,走出舒适圈,让勇气带你追逐诗和远方。
窥见世界之广——得开阔之眼界。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铮铮此言,犹在耳畔。当我们走出家乡,才能窥见世界之广,以“拿来主义”开阔视野,广博胸怀。而对于晚清“闭关锁国”的乱象,无需多言,对方辩友也应知晓。前车之鉴,我们一定要走出去,才能看到自身不足和缺陷,发现更大的世界。如今,若是连家乡也无法走出,他乡也未敢涉足,何谈开阔,何来广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大城市读大学,正是我们开眼看世界的关键一步。
立于时代潮头——得自我价值之提升。
“木有两段生命,一段是绿色的,作为树挺立;一段是红色的,作为炭燃烧。”当我们成树,自当回报乡土,回报祖国,以一叶之沃,报万里疆土。对方辩友认为,离乡即是背叛;但我方认为,离乡是为了更好的回馈。樊锦诗离开江南,来到敦煌,一南一北,离乡甚远,却用年华守护了文化之火,我们能认为她是背叛了家乡吗?那些远赴他乡甚至他国、学成归来的学子,用更先进的技术帮助祖国进步,我们能认为他们背叛了家乡吗?不,当然不能!我们爱国爱乡,但不是意味着要一辈子守在家乡,满含焦灼;而是应立于潮头,用自我价值的提升回馈家乡,回报祖国。
走出家乡,走向远方。勇气,视野,价值,是我们成才,更使我们的家乡枝繁叶茂,万树常青。
我方发言结束,谢谢。
优秀范文3
奔赴万里,有何不可
新郑高中 冯科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关于俞敏洪对高考考生提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的建议,我方持赞成态度,青年,当用行动去奔赴万里征程,实现民族复兴的华夏宏梦。
求学之路,大视野丰富大阅历。
固执于停在原地,不肯见历新的局面、新的形势,这个国家是难进步的。从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来看,树立先进的开放意识,积极吸收新东西,吐出旧东西,在“吞”与“吐”之间丰富见识,内化于行,这对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不经历风雨,怎知有惊喜的彩虹?不经历世面,又怎会知自我的狭隘与浅薄?求学路上,追求心中的梦想,追求心中的那团火热,势必应奔赴万里之路,到大城市去,丰富大视野,以此来不断提升自我。当然,对于对方辩友认为离乡就意味着对自己家乡的背叛,我方认为这种观点是可笑的。君可见,秦玥飞奔赴万里海外,求学于耶鲁大学,归来驻扎乡村基层,带动家乡发展?学成归来,回报家乡,这怎能被认为是一种背叛呢?
迷茫途中,大环境点明大方向。
倘若没有经济全球化,倘若没有互联网连起地球村,世界的发展可想而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落后先进国家百年。这样的经验警醒我们:青年一代在分支路口,面对茫然地抉择,亦应以大方向为重。学习在大城市的环境中,在拓宽格局的同时,提升自我追求的大目标,不段塑造着价值观。“崇远明外”的背后提醒着我们,应心向远方,而不是止步不前。否则,着反而会使更多人“背叛”自己家乡发展的方向。
人生路上,大征程沐浴大情怀。
试问对方辩友:一个立于山巅俯视大地的人和一个一生都处在坡脚抬头仰望的人,他们的情怀与格局是否相同?从古至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情怀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前行。背向故乡不等于背叛,远离也并非不归。新的天地,只为更大的情怀;新的征程,也只为更高远的追求。
往大的天地去,丰富大视野,明确大方向,沐浴大情怀,为了心中那团火焰熊熊燃烧,奔赴于大征程。待学成之日,回归家乡,用我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航船驶向远方彼岸。
我方发言结束,请对方辩友发言。谢谢!
撰文丨王琳琳
美编丨一粒沙
一分你我他
越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