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治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增多过高或尿酸排泄障碍减少,产生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尿酸盐沉积于关节滑囊软骨和皮下组织而引起痛风石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
1 治疗方法
主穴选取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湿热蕴结加脾俞、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加丰隆、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照海。常规消毒,火针要求加热至通红,然后施针于患处。本病症一般采取快针法。火针针刺后,用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如针处出血,一般勿止,待其自止。嘱患者不要搔抓患处,一天内不要洗澡,如局部微红,高起于皮肤为火针后正常反应,二日后可自行消退。火针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针后半小时之内勿饮水。
2 病例介绍
患者,男,38岁。于2001年12月11日就诊。
自1999年起右足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被某医院确诊为“痛风”。2001年12月8日突起右足第一趾关节疼痛剧烈,拒按,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为590μmol/L。
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遂在患者右足部以中粗火针于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太白及疼痛剧烈处(多为痛风石沉积处)点刺出血。
针刺后即刻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隔日针刺1次。治疗3次后,疼痛全消,5次后痊愈。3个月后查血尿酸为350μmol/L,随访1年未复发。
3 小结
中医文献中述:“走痛于四肢关节如虎咬之状”;“夜则痛甚,疼痛如掣”;“痛有常处,多为赤肿灼热……足跗肿甚……稍有触动其痛非常”,这些描述均相似于现代痛风的临床表现。中医学“痛风”一词是由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最早提出的。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在于气血虚弱。朱丹溪亦曾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痛风之为病主要是“瘀浊郁热凝滞”不得泄利,闭阻关节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泄浊祛邪,泻热化瘀”为主,并且要审证权变,标本同治。
4 讨论
上证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血乃有形之物,气必须以血为物质基础。血盛则气旺,气旺又能生血行血摄血,血病气亦病。正如《医学入门》所云:“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贺教授提出了“以血行气”的刺络放血法,以强令血气经脉通行。即凡郁滞过久的疾病,均可用刺络方法治疗。《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泄其盛经,出其血。”“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这些都说明气血与经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红炉点雪》:“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故火针对热症也卓有成效。张景岳《类经》中曾对此解释曰:“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热症由于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表现。使用火针可以通经络,行气血,强开其门,引热外泻,从而使热清毒解,如《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火针可温通经络,开门去邪。火针通过腧穴将热直接导入人体,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疏通经络,同时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脉络之外门,去除病邪,有利于阻塞局部血流中有毒物质的排除。火针又可行气解郁,以热引热。火针借助火力强开外门,将热邪引出体外,而达到治病去邪之目的。故火针不仅对于寒证有效,同样对热毒也卓有成效。
贺老说:“对于火针的应用,自古记载很少,《内经》记载火针的适应证是治疗痹证;唐朝才有记载治乳痈、癥瘕;宋朝记载治胃脘痛、腰痛,也没有记载治其他病。为治疗白癜风,我参考古书上以灸穴位治疗的方法,试扎火针,还真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和疾病的情况以及服务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得到了一些新认识、找到了一些好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创新。”
我们应用火针刺络放血对临床某些疾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工作,应该说是“强通法”与“温通法”的成功结合,然而,火针更广泛的应用,还有待我们不懈地推广和开发。